趙 晨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河南民間音樂的風格有著其本土獨有的特點,例如:民間語調、民俗民風等因素都深刻地影響著其音樂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將自身的特點融入當地的音樂風格,可以說河南人民的精神風貌真正體現于此。所以,由此而來的河南民間戲曲和歌舞等音樂藝術,也具有著河南民間的特點,即鏗鏘、哀婉、動人。《蘇武思鄉》這首樂曲就是演繹著憂郁悲憤的情感基調,前半部分的音樂憂愁苦悶,表現了蘇武遠離中原,在北國的冰天雪地中思鄉心切的感情;后半部分趨漸明朗,繼而憤慨激昂,表現了蘇武渴望與親人團聚并希望早日回國的心情與決心。演奏中配以左手揉、吟、按、滑和右手蒼勁有力的演奏技巧和力度,表現出了斷腸離愁的曲調和蘇武對匈奴統治的憤怒反抗和倔強不屈的高尚氣節。無疑這首樂曲是中州箏派中集各種演奏技巧和音樂風格的典型代表作品。
“托指”是大指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為普遍的一種技巧。無論在中州箏曲還是他派箏曲,傳統箏曲還是現代箏曲中都在普遍使用。雖然看似簡單的技巧卻在實際演奏中有著靈活多變的特點,并且“托指”的彈奏并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配合著各種“勾、抹、托劈、大挫、小挫”等技巧的運用而產生,所以要想彈好“托指”,并在樂曲中熟練運用也并非容易之事,這需要長期練習及對的曲風熟練的把握能力。
《蘇武思鄉》屬于中州箏派的典型曲風——鏗鏘哀婉,尤其是后半部分慷慨激昂,所以在大指的運用上必須具有中州派演奏的特點,即具有強烈的爆發力。這種演奏上的爆發力不僅是對演奏技巧的要求,也是烘托演奏風格所必需的基本要求,尤其配合著左手按音,使得曲中憤慨的情感更加激烈。
“托劈”是中州箏派中特有一種演奏技巧,不僅在演奏中州箏曲時顯得尤為突出,并且還廣泛應用于各種不同派別的曲風中,在現代箏曲的使用也有不少,這要歸因于其獨特的演奏風格。由于中州箏派典型的曲風特點,“托劈”在演奏中必須具有剛勁猛烈之聲,其音色干脆清冽,演奏中不拖泥帶水,托指有力,劈指回音也能收得住,才能彰顯中州箏曲之韻味。
“托劈”在本首樂曲中的運用比較廣多,因其技巧多變的風格,最適宜表達《蘇武思鄉》中的斷腸思鄉與憤慨激昂的情感。“托劈”在演奏中既可以表現出連綿而蒼勁短促的組音,表達蘇武思鄉情切和內心激烈的思想情感,也可以用強而有力的爆發力彈奏低音區處,使樂曲附上一層低沉憤懣的音調,在聽覺上感受曲中情感,意猶未盡。
“搖指”在中州箏曲中的運用雖不及“托指”和“托劈”的指法廣泛,但也是一個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技巧。在中州箏曲的風格有著地域上的民俗民風特點,曲調中的鏗鏘抑揚、悲壯蒼涼風格更是中州古韻的傳承和發展。“搖指”在中州派的箏曲中最大程度上凸顯了中州風格的魅力,并且“搖指”的技巧也在演奏中不斷通過自身的改進和發展來表達曲中的韻味和情感。
在該曲的演奏中,“搖指”已并非一個普通的演奏技巧,曲中的斷腸思鄉與內心掙扎的波動需由此體現,所以本曲中的“搖指”也有其全新的特點。“游搖”是“搖指”技巧改進和發展后的一個杰出表現,即大指搖在琴弦上搖奏由月山處游動到琴碼處,然后在回到月山處,在游動的過程中音量由強逐漸減弱,整體的音感具有層次性和色彩性,可表達濃郁酐暢、沁人心脾的音色,并配合著左手大幅度的揉顫按音后,使音樂具有戲劇性的表達效果。
在浩如煙海的演奏技巧中,有關于大指的技巧不勝枚舉,其衍生出的技巧也是不勝繁多。大指連接著手掌中的大魚際肌,大魚際肌肌肉豐富,占手掌面積很大,并與呼吸器官關系密切。所以,大指較之其他四指在靈活度和力度方面就具有明顯的優勢,故在演奏上大指由此而衍生出的技巧就應用多而廣。大指單一演奏的技巧有托、托劈、大指搖、掃搖等;結合他指演奏的技巧有大挫、小挫、扎莊、琶音等。這些技巧還會因為樂曲演奏的需要進行分裂或組合,不斷地豐富而發展,更精細地表達曲風曲貌。
中州箏派在全國箏曲的演奏中是一個獨樹一幟的派別,其風格雄渾豪放,斷腸哀怨,是中州古韻的綿延傳承。由于其曲風特點的要求,在演奏上尤其要注意出音的綿密和力度上的張弛有力,大指技巧在此時就凸顯得具有代表性了。《蘇武思鄉》中的大指技巧有“托、托劈和搖指”等技巧,這些技巧在演奏上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了曲風中的蒼勁有力和憂郁悲憤的音調。可以說,大指的技巧烘托出了中州箏曲的曲韻曲風。
大指技巧多種多樣,故可表達的情感也是類型眾多。例如:“托指”可彈奏單音也可與他指配合彈奏,表達清冽與剛強的音色。“托劈”是“托指”的衍生發展,可演奏連綿密集的節奏型,聲效與搖指相似,不過其演奏節奏短促、力度強而有力,具有爆發性,適合中州箏派蒼勁豪放的曲調。“搖指”在中州箏曲中的運用一般為大指搖,其本身為連綿的長組音,而且在演奏時還表現出剛強豪放的音色,尤其是音頭上的力度,強勁中帶有剛猛,符合中州地區的音調特點。“游搖”在曲中的演奏更是表達了連綿不斷的哀情與愁苦。
《蘇武思鄉》是一首典型的凄涼悲壯的中州箏曲。前半部分的樂曲風格凄苦愁悶,思鄉心切,大指運用連續“托劈”和“游搖”等技巧在低音區扣弦彈奏,以緊密貼合這種情感表達;后半部分的曲風豁見明朗,奮勇昂揚,表達蘇武身在異國受難仍不屈不撓的性格與回國團聚的理想,故節奏型開始較為緊密,“連托”增加配合上滑音的彈奏,并有開始向中音區音域發展的方向,與之前情感風格形成對比。在連續發展后續曲風特點上,更加注重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波動描繪。
在古箏演奏中“托指”是最基本的技巧之一,是學習初期中的主要內容,很多學習者認為這個技巧沒有太多難度性,也方便掌握。如想在演奏中靈活運用,并適宜于各種曲風,“托指”也并非是一個好掌握甚至運用自如的技巧。大指在人的手掌中連接著其中肌肉最為豐富的大魚際肌肉,且平時生活中使用較多、鍛煉最多,此處肌肉也最為堅強有力,其連接的大指在演奏中也具有著強有力的支撐和基礎。大指的小關節在活動中也可靈活多動,這也得益于平時多次使用的原因。所以,大指是一個發力堅強并靈活于細微處的手指。
由于本曲曲風和中州箏派的特點,要求在演奏上一定要堅實有力并有爆發力,尤其在“連托”中前幾個音須有渾厚的強音開頭。所以,大指在演奏“托指”時需依托所連接的手掌大魚際肌,猛然強勁發力,并且根據節奏的要求在音尾能夠收住。這就要求大指不僅要配合著肌肉發力,而且還要靈活運用手指的各個關節,這樣才能在音頭發力強勁,又能守住音尾,而且又要注意其過程中的聲音的漸進與層次感,切不可忽強忽弱,給人以聽覺上的不適之感。
“托劈”不僅在演奏中州箏曲中,而且在其他箏派甚至于現代樂曲中都有較普遍的運用。“托劈”其實是“托指”演奏的一個衍生和發展的技巧,在演奏時先有一個“托指”彈弦后壓在前一根琴弦上,然后大指向后用力回劈,用義甲正反兩面來彈撥琴弦。在彈奏時要特別注意,“一托一劈”的音色和力度要均勻。初學者容易“托音”出聲大力度強,“劈音”出聲小力度弱,這不僅是演奏上的錯誤,也會影響旋律的發展。所以,在平時的“托劈”練習中,要把均勻力度和出音干脆放在首位,這樣彈出的音質才會力度均衡而且不拖泥帶水。
中州箏派的演奏特點是鏗鏘之音兼有哀怨之情,所以樂曲中的“托劈”演奏也應該在強力的力度中不乏連綿不斷的持續音型。例如,在《蘇武思鄉》的曲譜中就有4個一組的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的同音連續音的節奏型,以表達蘇武的內心的情感波動。這種節奏音型就常用“托劈”來演奏,所以,需要注重力度與靈活度的把控,使技巧表現得恰當好處,正確描繪曲風曲貌。
“搖指”的發展是建立在“托指”和“托劈”的基礎之上,所以其練習方法也需在這兩者的中找尋。“托指”要求出音有力,收住尾音;“托劈”要求出音力度均勻、干脆且靈活自如。“搖指”在起初學習時的練習也類似于“托劈”,食指捏緊大指的義甲,以大指為發力點,向所彈琴弦做斜方的細密前后搖動,同時注意力度均衡和出音的分量。“搖指”在彈奏時應有大臂的運用、手腕的靈活調節和手指在細微處的把控,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掌握他們之間的平衡,才能搖出細密又綿長的音質。
中州箏曲的歌唱性強,曲中具有淳樸濃厚的中州古韻。“游搖”是常用的表達技巧,以移位的方式演奏“搖指”,通過音量的變化和音色的豐富疊加,展現了情感的變化。同時配音左手的慢滑急顫,奏出悠長連綿的脫腔樂句,增加表演的戲劇效果。正所謂情到深處,撼動人心,亦是如此。
《蘇武思鄉》作為中州箏派的代表曲目,不僅風格上把如引吭長嘯、聲振林木的激昂之處和似嗚咽微吟、哀轉不絕的悲涼之音演繹到了極致,也在技巧上豐富和發展了古箏演奏,為古箏的流傳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每每聽及此曲時,總能通過技巧來分析曲風和情感,令人遐想連篇,琴聲不絕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