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身為《楚辭》的收錄前身,越人歌本身的文學價值非常之高,其詞本身也被譜成多種版本,運用范圍之廣可見一斑,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單單拘泥于聲樂舞臺,同時也將其運用到了影視插曲中。各個學派對于它的文學解讀也存在著差異,本文則主要從該辭中不同階級、民族、國界知己之間惺惺相惜的層面去分析該辭。
正文開頭部分“今夕何夕”與后文詩詞中的“今日何日”得以看出作者與王子同舟,心情激動到語無倫次的一個境地,甚至忘卻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可見內心的激動難以控制。“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這兩句則由激動的心情轉為了暗淡的心情,因為這里的字面意思是:承蒙王子厚愛,這份知遇之恩讓人胸中起伏不定,而作者此刻卻壓按耐著內心的這份躁動。最后的兩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里的“枝”通“知”,意指木頭都知道,但君不知,表達了作者迫切地想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卻迫于當時條件下的多種原因無法明說,表示出深深的無奈和惋惜。在我看來,這里君并非不知,難道君不如木?只怕是迫于大環境的影響,君知,君亦不知。可見最后兩句摻雜了多少情感在其中,其中的意境更是五味雜陳。許多人說是社會地位的差距,也有人說是世俗的眼光,更有人說是因為國界不同等,但我更愿意讓這層意思一直朦朧下去,成一個千年的小小的謎,豈不是更有意思?
什么是意境?其實就是通過文字、聲音或圖畫,讓人可以聯想到相應的畫面,以此烘托出一個環境,給人腦中形象化的一種體現稱之為意境。形容一個作品是否成功,就要看作品給人想象的空間大不大,給人頭腦中的留白大不大。
該曲有眾多版本,有琴曲、藝術歌曲以及影視作品中的插曲版本,每個版本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眾多版本中我最喜歡聲樂作品的《越人歌》,古琴版本給我的感覺卻十分凄涼哀婉,在我的理解上,船上的兩人即使是心悅君兮君不知,這個事情也可以翻篇過去,古琴的版本帶給我的就一直是一個感覺:這么明顯的提醒!為何不知,為何辜負一片真心?讓人在無限的糾結中聽完此曲。而聲樂作品與琴曲大不相同,給我的感受是:算了,不知便不知吧,總有一天你會知道,雖不甘心,但想說的話我都說了,沒有過多的遺憾了。給人一種放下負擔,釋然的感覺。可能是渲染的色彩不同,我更喜歡聲樂作品的那種的意境氛圍。
我們以譚盾的《越人歌》為例,簡要分析其意境所在。首先是歌曲的開頭部分,一個輕松的氛圍,給人的感覺是口中所唱即心中所想,自然流露出的一種感情,此時作者心中激動,但是從曲調上卻把這種激動封印了起來,讓歌者唱出暗自激動的感覺,創造一種與王子閑聊的畫面展現給聽眾們。而接下來則是要表現出作者受王子知遇之恩的心緒蕩漾,因為此處是表達感謝,是一種真誠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表現得不能過。而到了最后兩句是作者表白于王子,第一段是迫切地想讓王子知道他的心思,這時的畫面是二人面對面相對而坐,還沒有那么激動。而再現部分這句“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時候已經是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極力想讓對方知道“心悅君兮君不知”,到了最后一句的感覺就是:算了,不知便不知吧,我說出來了,便沒什么可糾結的了,心中雖然不甘,但是沒有了遺憾。
說到歌曲的藝術處理,就要結合到譜子,肢體語言和聲音的控制來對曲子進行處理。
該曲為4/4拍,采用的是行版(Andante),曲式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旋律線條婉轉流暢。前奏部分為擬聲的手法,模仿流水潺潺,營造靜謐的流水上泛著一葉孤舟的情景。
A段落開頭部分由鋪敘的方式開始,共由四句構成,采用D徵調式,旋律悠揚,婉轉動聽,伴奏織體主要以分解和弦為主。以舒緩的旋律壓制著作者內心的激動。A1段是A段的變化重復,轉為G宮調式,伴奏織體變化為柱式和弦為主,音響效果上逐步遞進,情感加強,緊接著運用琶音演奏方式慢慢過渡到B樂段。
B樂段作為此曲最出彩的高潮部分,寬廣的音域、頻繁跳進的旋律和更為密集的伴奏音型,與前面的A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曲中人真摯熱烈的內心情感顯露無疑。B1音樂回落,情緒漸漸平穩,緩緩步入尾聲,反復吟唱,營造出一種喃喃自語之感。這首作品不但融入了地方音樂民間曲藝音調的古詩詞歌曲,還將現代音樂的創作技法與之相結合,既保留了古詩詞歌曲特有的古風古韻,又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審美。
本曲為藝術歌曲,藝術歌曲的定義為:優美的旋律、人聲的結合。因此,在演唱的時候要格外注意這一點,并且本曲的詞為有記載的最早的辭,在文學地位上也格外之高,演唱中要注意盡量還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所在。說到演唱,我們又不得不談到古文詩歌中要注意的“轍口”的問題,這里就要提到的是中國戲曲作品演唱中要注意的“四呼十三轍”,在演唱的時候要盡量貼近戲曲的演唱方法,咬字上才能更加自然,更具有中國聲樂作品的特色,結合到藝術處理上就會處理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如果我們將一首作品的情感表達比作一棟華麗的建筑,那么合理的演唱技巧就是這棟建筑的“地基”。男生和女生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所運用的聲樂技巧是不同的,若是女生演唱,多是運用民族唱法進行演唱,而男生版本則是美聲唱法偏多,女聲柔美,男聲渾厚。兩種唱法各有千秋。
1.“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如果說演唱的是為女性歌手,那么我們的開頭則應該著重的利用嘆息法的氣聲的運用,在腔體上半打開的一個狀態去演唱,畢竟是一個激動羞澀、搴舟中流的一個狀態,肢體上表現得自然些,不要開頭就“起范”讓人覺得十分的做作、不自然,這一句中的“兮”字出現較多,該詞為語氣助詞,應區別去日常說話的發音習慣,齊齒音對應十三轍中的第七轍,正確的發音方法應為:嘴唇收攏,不得向兩側咧嘴,口腔內留有空間,不可閉死。如果說是男性歌手演唱,那么前兩句的對應“轍口”要求是一致的,情感運用上則要相對柔美一些,切勿過分展現了陽剛的一面,那樣就直接破壞了意境,因為這畢竟是二人之舟,只有兩人談話,不必高聲宣講也不需在肢體上表現得氣宇軒昂,聲音以氣息帶上本音,保持通透即可,畢竟為泛舟于水上,渲染意境很重要。
2.“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接下來的則是要感謝王子的知遇之恩,如果是女歌手,肢體上要帶著微羞與含蓄,都唱到“蒙羞披好兮”了,就不能讓人感覺并未蒙羞。這時的聲音上位置依舊不變,需注意的是牙關的打開,注意嘴角此時要呈上揚的狀態,同時要抬起笑肌,使聲音在頭腔得到充分的共鳴,保證聲音的通透性。與之前相同,情感上不得用嫵媚狀去唱,這里是蒙羞而不是害羞,一旦表達不當就變得目的不純,使人聽了十分不悅,這里要格外注意!而換成了男歌手,則需要注意的是唱出感謝王子的厚愛,是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讓人覺得知音知音,我音你知的感覺,雖是知遇之恩,但是聲音上的感覺則不能卑微,適中即可。發音方法上男歌手則要注意利用好胸腔的共鳴,讓聲音呈自然的流淌狀,不可有突兀的感覺,低音部分氣息要托住,不要浮在表面,要使人感覺聲音有“根”。
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而唱到“山有木兮木有枝”這里,在譯文中“枝”就等同于“知”,這里就要表現出想讓王子知的心情,而最后一句則是無奈:木知君不知,都說的這么明白了,你還不知。最后就在弱弱的氣聲中收尾。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枝”和“知”的咬字問題,因為都為卷舌音,所以在歌唱時會有不自主的舌部緊張,影響了音色,此時就應注意發聲位置的前后一致,舌的兩側不能僵硬,舌根部不能壓喉,保證聲音自然地發出,同時注重這部分的歌唱性和語氣感,要有表現力,既要體現出愛慕,同時也要表現出“君不知”的遺憾以及期盼讓君知的渴望之情。情感上這一部分是不需要很強的情感注入去演唱的,也要為后面的再現部分留有余地。
反復部分則是再強調一遍,你如若真的不知那我就真的沒辦法了,唱出不甘心的感覺。但應注意的是這里要強唱,要注入濃烈的感情,但是不要吶喊狀態,因為對方是王子,畢竟不在一個層面上,該注意的禮節還要注意。直到最后,所有的情感在之前的一句都已經傾瀉殆盡,在結尾時則要表現得無可奈何,用微弱的氣聲來結束全曲。如果是男歌手唱,就要唱出這種感覺:“兄弟你為什么不懂我”的這種感覺,然后反復部分把情緒推到最高,最后一句就弱下來,體現出一種:“不能再說了,再說就沒意義了”的這種感覺。在技巧上需注意的是弱聲強氣的處理方法,需要用氣息穩穩地托住最后的一句,聲音中要帶著淡淡的哀傷唱完全曲,同時還要做到“聲盡氣存”的狀態,切勿戛然而止。
辭曲之美,在于其意境的烘托和情感上的投入,還有對故事背景的理解。同樣一首歌想要唱好,這些元素必不可少。我們拿到了一首千年前的辭曲,就是擁有了一次與千年前古人的一次對話,用我們的理解去揣摩每一個字符,反復推敲。辭曲之美需要我們通過反復的研讀、反復的咀嚼、反復的學習才能真正地唱出其中的美,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去單純地唱一首歌,反過來想想,我們只是一個載體,用我們的能力,盡量復原那千年之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