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靜雅
(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山東 濟南 250100)
高中音樂教育屬于基礎音樂教育,主要通過音樂課堂和豐富的德育活動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創造音樂,器樂學習是實施音樂活動的重要手段。高中器樂教學需牢牢把握器樂學習的規律,緊緊圍繞保護學生興趣這一宗旨實施教學,下面就從幾個方面探討器樂教學的有效實施。
樂器的選擇很重要,需要從器樂演奏規律、學生音樂素養、學校藝術特色、教學規模和開課模式等多方面綜合考慮。鑒于高中教學普及性特征,應選擇演奏難度適宜且利于合奏的樂器,至少提前配備一個教學班的樂器數量,并安排好課表。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精準把握演奏技巧便于教師更好地實施教學。教師的精準演示和講解可激發學生的演奏興趣,減少練習時間、出錯成本,增強學生演奏的自信感。教師切忌對演奏技巧概念模糊,要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地開展器樂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
教材是教學實施的重要手段,市面上有很多可參考的尤克里里入門教材,但不建議全部照搬。學校教學有時效性、普及性特征,需要教師根據學情梳理適合的校本教材,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內教材內容建議精準、簡潔、有趣、扎實。以本校為例,教材針對一學期的課程,總課時有16節,前半部分主要為尤克里里基礎知識及指彈類演奏教學,后半部分為和弦類演奏教學。主要包含的內容有:正確姿勢和手型,觸鍵方式,指彈、和弦演奏技巧(撥奏、掃弦、悶奏)和作品等,為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內容的實施尤為重要,需通過科學的教學理念、合理的內容設計、多樣的教學形式、完整的教學環節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樂器的基本演奏技能,鍛煉學生識譜、演奏、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器樂學習有自身規律,需必要時間的投入和正確的練習方法,學生應了解并加以掌握。“器樂學習要根據學習者身心發展階段和特點以及適宜性選擇的樂器自身物理特征,在音樂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學會并掌握樂器基本演奏技能和器樂基礎知識,理解及運用器樂表現所要求的的基本技能和知識體系……”[1]器樂活動需學生認真、專注、溝通、合作,具有堅強的意志力。隨著器樂演奏難度的提升,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心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出現的瓶頸和困難,保持良好心態。演奏過程中常會出現畏難心理和眼高手低兩種心理狀態,教師需對癥下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大量實踐表明,音樂理論知識和教授演奏技巧結合起來教學效果最佳。器樂教學初步實施時,容易出現學生的接受水平無法達到教師預設教學目標的情況,大部分學生欠缺識讀樂譜的能力導致學習吃力,出現演奏自信心不足、演奏效率變低、興趣流失等現象。
教學的有效實施需要科學的教學理念,建議不要將系統的技巧訓練作為教學主線,而嘗試在新作品的學習中滲透樂理知識效果更佳。二者的有效結合需要避免三個誤區:(1)單一演奏技巧的講解:沒有樂理知識的支撐學生很難對作品自主探索;(2)單一音樂理論的講解:系統的音樂理論講解會顯枯燥,對于自制力薄弱的學生講效率難以保證;(3)音樂理論滲透雜亂無章:切忌貪多,音樂理論知識需循序漸進、科學合理地滲透在每節課的課堂教學中。
器樂模塊教學具有普及性,初步嘗試器樂教學需定位為入門式基礎教學,切忌追求炫技式演奏。教學規模建議小班制,課堂人數30人左右為最佳,必要時可實行“走班制”,便于教師時刻掌握學生狀態。
1.教學形式、方法多樣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器樂教學注重教學實踐,重視課堂生成性。教師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法、演示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有效把握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嘗試“翻轉”課堂和以生帶生的方式,安排技巧熟練的同學進行現場展示和技巧講解,實行課堂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習能力強、進度快的學生幫帶較弱學生,以活躍課堂氛圍,激勵激發學生們的自主能動性。
2.教學進度安排靈活化、作品選擇多樣化
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演奏水平存在差異性,教學進度的設計需系統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允許學生有自主探索的空間,保證教學趣味性,避免“一刀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合適的作品尤為重要。在提升技巧的關鍵階段,建議選擇學生熟悉、感興趣的作品。本校在訓練高把位指彈演奏技巧時選用了學生推薦的《天空之城》,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3.注重教學環節復習、新授、預習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復習環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新授課保證了教學進程,預習環節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三個環節相互補充,不可或缺。系統、連貫的練習要求是由器樂學習自身規律決定的,對于一周只有一次的音樂課而言,避免器樂練習斷層、做好課程的有效銜接尤為重要。
除了教學內容的上下課銜接,還需關注每節課的收尾工作,培養學生珍惜樂器的情懷。下課前需預留出幾分鐘放置樂器的時間,安排小組長、班長督促學生輕拿請放、自發放置好樂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潛移默化地提升藝術修養。
4.深化學生情感體驗,培養音樂終身興趣,陶冶豐富情操
器樂學習是在一定演奏基礎之上,實現學生感受、體驗、創作美的能力。“器樂中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還能夠促使學生獲得一定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活關系的經驗……參與器樂活動,是得到美的直接體驗與心理慰藉的過程……”[1]學生基本掌握作品的演奏是器樂教學的初步目標,接下來教師可通過合奏、齊奏、展示等方式深化學生情感體驗,增強藝術表現力,達到深層次美育目的。
我時常回憶起這樣一幅畫面:在清晨的音樂教室中,學生們隨著教師的鋼琴聲演奏尤克里里作品,將《小星星》《古老的大鐘》等作品一首首呈現出來;明媚的晨光中,學生們神情專注,悅耳的旋律在學生指尖不疾不徐地流淌……這樣溫馨的教學畫面、優美的旋律也感動了班主任和家長們,音樂課堂以樂明心,提升了學生表現、創造音樂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注重教學評價,引導學生對自我正確評估。合理的評價對學生有很強的督促作用,應定期安排檢測,如:隨堂檢測、期末檢測等,方法可以靈活多樣,如獨奏、合奏、小組合作、舉辦結業音樂會等。
良好的教學成果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淬煉,積極帶領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類比賽是增強美育效果的重要途徑。校外可多參與省、市、區各種競技類比賽,可極大提高學生的演奏水準。如2017年濟南一中班級代表隊以尤克里里合奏作品《加勒比海盜》參加市班級比賽,作品設計為三重奏,含有復雜的節奏型和高難度演奏技巧(悶奏、掃弦、指彈等),最終學生們克服困難榮獲一等獎;競技性比賽意義重大,既可磨礪學生堅強意志、綻放青春風采,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校園內可面向師生提供豐富的社團、器樂教學課程等,給師生提供豐富的交流、展示平臺,這一系列措施能極大豐富師生課余生活,活躍校園藝術氛圍。
高中器樂模塊教學引導學生直接參與欣賞、演奏、創作音樂等活動,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快速提升,是學校美育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科學、規律地把握器樂教學可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一線教師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