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蘇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黔東南州 556000 )
音樂文化是文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大發展進程中最為活躍和最具鮮明特色的文化。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美育價值,對促進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及全面發展具有關鍵意義。同時,我們現在處于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時期,將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結合有助于學生理解這個時代,從而更加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如魚得水地將多遠文化音樂教育與高校音樂教育有機結合是其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很早就意識到了音樂教育的藝術與人文價值,禮樂治國思想是我國古代重要治國方略之一。然而隨著工業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學生變得急功近利,開始重理工而輕人文、重視理論知識而輕視人文情懷、重專業而輕基礎,重公功利而輕綜合素養,顯而易見,這樣的教育是“病態的教育”。因此,首先教師應該改變自己和學生的音樂教育觀念,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告訴學生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歌唱來緩解勞動的辛苦及被壓迫的艱辛,抗日戰爭時期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編唱民歌來歌頌毛主席,期盼新中國……音樂是人們除了物質生活以外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當代大學生接受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緩解專業知識給予的沉重壓力,而且可以透過音樂看人們生活的紛紛擾擾、精彩多姿。
其次,紛繁各異的音樂形態背后所承載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在現如今社會發展實踐中,世界教育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對于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是現代社會對于一個公民人文素養的基本要求,因此,作為人文教育重要領域的音樂學科,成為了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重要實踐內容,人們透過音樂而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文風貌,是實現理解多元文化的教育夙愿的必由之路。我們處于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以交流、合作、創新與融合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高校作為音樂人才的培養基地,就應該優先考慮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從時代背景出發,以新的視野看待音樂教育的發展,不僅僅為學生講解我國古典傳統音樂,還應與時俱進、結合流行音樂,更應該博采眾長,吸取其他各國優秀音樂文化。為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才;在學習本國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傳授一些國外的優秀音樂文化。通過對本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使學生對本民族傳統音樂的認知更加深刻、更加感興趣,最終為傳統音樂的傳承做出積極的貢獻。
我國高等院校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但是若想要在短時期內追星趕月地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多元化音樂教育,必須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內容,還需在創新發展教學內容,盡可能以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音樂文化、音樂形式、音樂器材、音樂歷史來吸引大家,博得學生的關注及認可。只有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學生才會對此越來越有興趣、有激情,才能投入其中,促使高校多元文化音樂課順利開展并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高校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往往喜歡聽流行音樂及網紅音樂,而輕視甚至忽視了傳統音樂的可取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在講述傳統音樂的樂理時,為大家講述音樂背后的故事,如《梁祝》:美麗的蝴蝶,飛到中國人心上。《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何振豪先生和陳鋼先生于六十年前創作,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構成。教師應該詳細為學生講述每一章節音樂的情感基調和故事情節,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在訴說愛情的凄美。
比如,華語流行歌手譚維維曾經將華陰梆子改變成搖滾樂《華陰老腔一聲喊》讓華陰老腔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渾厚的嗓音、粗獷的吶喊、震撼的氣勢,讓人嘆為觀止。教師以播放這首搖滾樂來吸引學生注意,同時便于為大家講解秦腔相關專業知識:秦腔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來自西府,分布于陜西及周邊。而老腔來自于東府,就在華陰周圍幾個縣。秦腔使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等;武場有暴鼓、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它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流行樂與傳統樂的結合便是多元文化的重要體現,教師可以將相關樂器帶到課堂,為學生講解使用方法或請同學大膽嘗試演奏一曲。
如R&B、節奏布魯斯、重金屬音樂、爵士、宗教音樂等音樂類型。如,教師在講解布魯斯時,可以為學生普及相關背景:布魯斯是美國唯一一次內戰后,在黑人民間產生的一種演唱形式,它與黑人的種植園歌曲也就是勞動時集體合唱的無伴奏歌曲息息相關。節奏布魯斯起源于二百年前美國黑人奴隸的圣歌、贊美歌、勞動歌曲、叫喊以及頌歌;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經典電影片段中的布魯斯音頻,如《為奴十二載》,讓學生在情節及音樂中感受黑人當時所受壓迫及對自由平等人權的渴望,便于學生理解學習,這同樣體現了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對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改變。當然,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一味地對外來文化全盤接受,要學會選擇性學習。
眾所周知,我國教育現狀是:很多學生費勁千辛萬苦考上理想大學后,開始變得不再熱愛學習,將學習專業知識以及公共音樂課等課程作為任務,而不是由衷地渴求知識和藝術的熏陶。同時,學生對外來優秀音樂文化并無深刻的了解與感知,很多時候會對此感到迷茫,不能接受,也無法理解。因此,大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將學生從單純完成任務的思想中拉回至欣賞研究音樂中,將學生置于音樂圣殿,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與計劃讓學生了解并學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優秀音樂知識,完備知識體系的同時也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此,教師可以邊為學生播放相關音樂以供學生欣賞,同時一邊解釋其中的音樂奧秘。伴隨著重重的一聲鋼琴鍵的聲響,學生驚住,這時教師解釋道:第一樂章,樂曲開始的主題被貝多芬稱作“命運的敲門聲”,它是樂章的第一主題,陰暗、冷酷、威嚴,以很強的力度在弦樂與單簧管的齊奏中奏響。而后琴聲逐漸微弱,教師趁熱打鐵:主題以弱的力度急促地出現在各個聲部,似乎是一聲巨響后的余音,也似乎是厄運在四處蔓延。突然,兩個強烈的和弦出現,教師講解道:隨著力度的漸強,命運主題在樂隊合奏的轟鳴中又一次出現,并稍加變化向前沖去。它開始時有些驚慌不安,以后逐漸活躍起來,試圖主宰一切。學生在這種時而激昂、時而舒緩的音樂聲中更易感受到貝多芬對生命的態度。
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音樂劇來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如今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推崇的《愛樂之城》:一位爵士樂鋼琴家與一名懷揣夢想的女演員之間的愛情故事。與電影一樣,學生在表演的同時也應該將其中的音樂演奏出來或者唱出來,將自己的身心及情感投入到德國鋼琴家的音樂中去,不僅僅使學生感受藝術中的真摯愛情,還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音樂素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異國文化背景下音樂的神奇之處,體會多元文化下的不同音樂。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可以邀請不同地區或不同國家或者去過國外的同學為大家分享不同的音樂文化:黃土高原上的陜北民歌、氤氳多情的江南小調、貿易三角時期的黑人音樂、美國鄉村的輕快歌曲、印度歡快的節日音樂……教師可以開展一次小型演唱會,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傾聽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音樂,并要求演唱者能夠簡單介紹這些音樂的曲調特色和蘊含的文化。
總而言之 ,我國高校音樂課在國家教育部的要求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學生對于音樂知識以及多元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促進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逐步開始欣賞音樂、理解音樂背后所表達的內涵,學生不僅基礎知識全面,而且美育情感逐步加深,擴大知識面的同時注重符合時代的要求,達到高校音樂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及其培養目標。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迅速高效的文化交流與碰撞,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也會不斷發展進步,取得顯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