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第五中學,貴州 畢節 553300)
許多學生在學習化學時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化學在學習中無用,在生活中很少有用。實際上,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觀念,正確理解化學,并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通過自己的教與學讓學生了解。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化學滲透到課堂的社會生活中,使其與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課堂上的知識,及時拓展課外知識,使課堂內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負擔,相反,我覺得自己學到的知識更豐富、更實用。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學中,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氮氣的包圍之中”的現實場情景引入氮氣的物理性質,說明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進而引出氮氣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情景材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進行思考和分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探索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適合他們獲得新知識和新能力的途徑。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與學生一起探索新知識。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雙邊活動。只有教師真正轉變角色,建立起師生溝通的綠色通道,才能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放開手腳,積極探索,積極學習。在互動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讓他們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使他們愿意與老師溝通,自覺參與探究活動。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在教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家庭作業的安排相對滯后,往往導致教學效果的一半。許多化學教師接受了新課程理念,在化學教學中做了許多嘗試,但在布置作業時,往往按照舊的規則制定“題海”的策略,使學生無所適從。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學生的日常工作以實踐為主,促進了教學。教師要從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中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強調和鞏固重點和難點,達到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的目的。這不僅是傳統的化學教學形式,也是檢驗學生知識和技能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這是傳統化學教學的作業形式,也是操作最簡便、考查學生知識技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多是循序漸進,缺乏思維訓練。深化新課程改革,必須改變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要以家庭作業為載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獲取和鞏固化學知識,積極探索化學的基本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要為化學知識點選擇合適的試題,要有針對性,使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的新知識;要有代表性,使學生在實踐中舉一反三。其次,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如布置家庭小實驗作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布置研究性作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布置探究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調查;布置調查報告作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等。最后,教師要及時復習學生作業,及時反饋,及時表揚,看到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合作探索。這樣,家庭作業的有效安排和實踐,才能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教師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業主要是為了延伸課堂學習內容,讓學生現固所學的知識。為此,教師也應重視給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但是不可將內容局限于教材當中也應讓作業服務于課堂,盡可能地實現作業生活化,讓學生有更多接觸社會生活的機會。高中教師也應意識到化學課外作業的紐帶作用,如此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實現連接化學與生活的作用。可見,教師應多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業,盡量實現教材與生活的融合。而大量的教學實踐也已經表明,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使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以及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更高。
總之,化學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和教學,我們可以從社會生活出發,激活化學知識。教師應幫助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理解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中獲取化學知識,用化學知識解釋社會生活。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結合教材內容對引入的社會生活內容進行篩選并確定合適的結合點來開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