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肖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
我國互聯網科技的進步令世界矚目,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眾多傳統行業也紛紛轉型與網絡結合,從而使我們迎來了嶄新的“互聯網+”時代。當然,教育行業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受益者,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提升教學的質量。在通俗歌唱的教學中,多媒體設備是常用的教學工具,在新環境下,通俗歌唱教學應該怎樣利用優質資源,本文將從我國通俗歌唱教學的現狀出發,結合筆者教學經驗進行相關論述。
通俗歌唱是一種較為年輕的歌唱藝術。它的起源雖然晚于古典歌唱以及民族歌唱藝術,但在藝術形式上卻融合了諸多歌唱藝術的精髓。如我們常說的“民通”與“美通”便是通俗歌唱藝術中的不同流派。正所謂“學科要發展,教育需先行”,歌唱藝術的教學在國外開展的較早,而我國則開展的較晚。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多元化藝術格局的形成,我國通俗歌唱的教學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諸多高校也相繼開設了通俗歌唱的教學。這也讓我們看到了通俗歌唱藝術在我國的未來。
雖然通俗歌唱教學在我國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但在教學形式上,我國的通俗歌唱教學與國外相比還有著一定的差距,而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多媒體設備的使用。眾所周知,通俗歌唱教學與傳統的聲樂教學不同,美聲、民族的歌唱往往采用真聲演唱,教學也只需要配備一架鋼琴即可。但對于音色要求極高的通俗歌唱來說,它既沒有美聲渾厚的共鳴,也沒有民族歌唱嘹亮的高音,這便需要通過多媒體手段對音色進行渲染與調節。與此同時,學習通俗歌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走向舞臺,舞臺對于多媒體的要求也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適應。但不可否認的是,多媒體設備在我國通俗歌唱教學中的使用并不普及,據調查發現,很多社會性質的培訓機構仍然在使用手機進行歌曲伴奏的播放,這對于通俗歌唱的教學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學生如果沒有接觸過麥克風和其他多媒體設備,那么在進行舞臺表演時便會對自己的聲音產生不適應的表現。所以,利用當前良好的環境盡快普及多媒體設備是我國通俗歌唱教學的重要任務。
與其說MIDI是一種設備,不如說MIDI是一項技術。最初發明MIDI技術是為了解決電聲樂器之間的通信問題,而現在強大的MIDI技術主要運用于音樂編曲之中,也正是因為MIDI的強大才使得音樂、歌唱藝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在常規的通俗唱法教學中,鋼琴是最實用且最傳統的教學輔助樂器,鋼琴準確的音準和寬廣的音域能夠應對教學中的各種情況。但問題在于,隨著學習歌唱人群的增多,每一節課都需要教師不厭其煩的為學生彈奏伴奏,在彈奏的過程中則因為思想的集中與和弦的編配而導致無法注意到學生歌唱的細節,這也會使得教師不堪重負。而MIDI技術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MIDI在電腦上制作練聲曲,在學生練聲時只需為其播放即可,教師也可以集中精力認真聆聽學生演唱,從而發現更多學生演唱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音頻不能暫停,在節奏、節拍方面則更加嚴格,手動伴奏時,教師往往會因為學生的氣息或演唱狀態而跟隨學生,這也會讓學生養成“伴奏跟演唱”的不良習慣,從而影響到自身的專業發展。而MIDI的使用則可以強化學生的音準與節奏,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在使用MIDI制作練聲曲時除了以鋼琴為主干以外,通常也會加入管樂或弦樂的伴奏,這樣則可以在學生演唱時帶動學生的演唱情緒,提升聲音的表現力。當然,MIDI的制作不能夠一蹴而就,很多教師并不是沒有能力制作,而是擔心會花費很多的時間。筆者認為,教學應該未雨綢繆,往往前期麻煩而后期便能更加順利,一套系統的MIDI練聲曲往往能夠使用很長時間,從而減少很多教學中的麻煩。
音響是通俗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多媒體設備。通俗唱法與美聲、民族唱法不同,通俗唱法因為需要最大限度的照顧音色而減輕了氣息的對抗力量,在沒有音響設備支撐的情況下,通俗唱法的聲音要弱與民、美唱法。通過上文對教學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當下很多通俗唱法的教學并不涉及音響設備的使用,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聽過自己聲音“過電”之后的效果,在日后走上舞臺也會因為不熟悉音響設備而影響發揮。所以,為學生準備一套音響設備是必要的,者能夠讓學生從容的駕馭自己的聲音。
多媒體軟件的運用能夠經濟且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如錄音設備可以有效解決移動設備錄音而導致的失真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錄音更準確的調節自己的聲音。再如聲波分析軟件,在教學中,學生的狀態往往是不固定的,學生狀態好可以發揮的更加出色,而狀態差也會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錄音設備將事先錄好的音頻導入聲波分析軟件之中,從而將學生最好的狀態記錄下來,待到學生狀態不佳時再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找到最佳狀態。當然,如果經濟允許可以搭建錄音棚,學生通過儀式感的演唱可以迅速的提高演唱狀態,而錄音棚強大的綜合性可以使教學質量獲得進一步提升。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通俗歌唱教學中,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與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直接關系。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多媒體設備被相繼開發出來,這其中就不乏能夠運用于通俗歌唱教學的設備。在常規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現有的設備進行更換或升級來獲得教學質量的提升。如多功能電子琴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找到歌唱的感覺,同時也有助于在演唱的過程中對自身的音色進行調節,而效果最好的莫屬于加入全套的MIDI設備。這些多媒體音箱設備既有硬件,也有軟件,適當的加入都能夠使教學變得更加專業。當然,新型設備固然優秀,但如MIDI等軟件的使用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如果在資金或學習等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加入近年來較為流行的“全能麥克風”也是不錯的選擇。
“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想必音樂教師對這句話的體會最為深刻。雖然我國的音樂教育已經基本普及小課教學的模式,但即使是一人一節的小課,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也僅僅只有30-50分鐘,短暫的課時也決定了教師在課上只能夠將歌唱技能的重點教授與學生,而學生若想鞏固技能只能夠通過課下勤奮的練習來完成。所以,學生課下的練習對技能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學生課下練習少也成為了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督促學生課下練習,教師可以運用當下發展迅速的網絡平臺來豐富學生課下學習的途徑。如近年來有著許多練聲軟件和歌唱軟件被研發出來,在這些軟件中有著許多的發聲方法與音階供學生學習,教師則可以在課上進行作業的布置,這樣學生便不會被繁多的學習方法誤導,從而有選擇性的挑選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最后,如果教師仍然不放心則可以建立公眾平臺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督。正可謂“網絡是把雙刃劍”,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既可以豐富生活也能夠促進教學。
網絡教學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教學模式,最初廣泛運用于理論課的教學中,而歌唱教學往往對實踐要求很高,網絡教學則無法使教師切身感受學生的狀態,這也是音樂專業很少涉及網絡教學的主要原因。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很多音樂專業的教師也找到了網絡教學的教學方法。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網絡教學模式為系統的網絡教學平臺建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以筆者所授通俗歌唱為例,在網絡平臺上筆者僅會教授學生基本的歌唱技能,如咬字與吐字、真假聲的轉換等,并借助MIDI鋼琴簡要的示范和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練聲,而學生互動方面則可以安排在正常的課上教學之中。這樣,待到開學之后學生便擁有了充足的課上時間進行演唱,教師也可以發現更多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在網絡教學中為學生講解。通過網絡教學分擔課上時間的壓力也提高教學效率的最佳選擇。
音樂屬于非常抽象的學科,許多音樂、歌唱的知識與技能需要一定得天賦才能夠領悟,課上傳授學生方法而學生怎么也理解不了,相信這是很多教師共同面對的問題。如何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識,許多教師想盡了辦法卻無法起到較好的效果。如解決氣息問題時讓學生搬著鋼琴演唱或者讓學生捂著腹部,這些老生常談的物理性辦法雖然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但也容易形成不良的演唱習慣,用力搬鋼琴演唱會造成音色過于僵硬,而捂著腹部演唱也會形成機械習慣從而影響演唱時的表演。所以,在多媒體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下,教師可以多運用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的理解。如網絡中有很多通俗歌唱教學的視頻教程,這些教程涉及廣泛,發聲原理與發聲時身體運行的結構因有盡有,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問題選取相應內容,在課堂上通過電腦、移動設備讓學生觀看并給予講解。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解,還能夠省去嘗試、更換教學方法的時間,結合多媒體教學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本文從我國通俗歌唱教學的現狀出發,結合筆者教學經驗介紹了新環境下多媒體設備在通俗唱法教學中的運用。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只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先進資源才能夠使有效地節省教學時間,而教學質量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依然會總結并分享相關教學經驗,積極開發多媒體設備的運用,爭取為我國通俗歌唱的教學與發展貢獻一份綿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