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 上饒職業技術學院
自1993 年數字鋼琴集體班傳入我國以來,為了培養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提高學習者的綜合音樂素質,許多高職高專學校開設了數字鋼琴集體班教室。數字鋼琴集體課逐漸取代傳統鋼琴課,成為高校教師鋼琴教學的主要教學形式。但由于對“應用型人才”的意義和影響沒有統一的認識,制約了數字鋼琴集體班的發展,缺乏對數字鋼琴集體班發展的明確方向和科學立場,大學教學的目的與教師的目的脫節教育。
筆者走訪了我國部分師范院校,對部分課程進行了研究和聽課,發現許多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模式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內容。由于在教學文本和教學方法上缺乏統一的觀念,許多院校仍然把教學重點放在鋼琴技能和程序彈奏的課文上。他們致力于培養“精英”鋼琴人才,顯然忽視了演奏者探索、模仿、數碼演奏和作曲的實際鋼琴能力。[1]實踐鋼琴的質量,表面上被理解為一門為期一年的數字鋼琴數碼伴奏課程對技巧教學的補充,沒有任何實際的變化。因此,中國的數字鋼琴集體班被認為是“中西元素的結合”,既不專業,也不規范,原來的目標沒有實現。
通過研究,對我國數字鋼琴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電子鋼琴集體班主要集中在鋼琴技巧和特別節目上。強調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的重要性,忽視了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如數碼伴奏,邊演奏邊唱歌,數碼演奏,轉位等。學習與應用不能相互聯系,就會導致學生對鋼琴漠不關心。學生在課后不練習彈奏,在課堂上也沒有反應,從長遠來看,他們根本無法取得進步,以至于經過四年的“學習”,一些學生的鋼琴演奏仍然和初學時一樣。
數字鋼琴集體課不適用于傳統精練、難度較大的課程教學,個體差異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進程。當學生作為鋼琴初學者時,他們在演奏上的差別并不明顯。[2]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變化導致了他們不同的演奏水平。在當時,采用20 多名學生的電子鋼琴集體班教學顯然是不科學的,數字鋼琴集體課不能很好地解決學生手指技能存在的問題。數字鋼琴的琴鍵很淺,因為它是電子的,它和其他電子手機一樣有著共同的類型。用手指的力量來改變木材是很困難的。學生們無法感受到鍵觸所帶來的鋼琴木料的變化。教學中的特殊程序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能力,降低學生對學習成績的要求。[3]其次,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手指物理結構,在彈鋼琴時,按壓Akey 的動作是通過肌肉群的協調完成的。因此,對于同樣的動作按下鍵,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肌肉張力組、不同程度的張力。數字鋼琴集合體,不能像一對一鋼琴課那樣,精確地解決肌肉群的僵硬問題,導致學生無法得到正確的關鍵觸碰和力量控制的指導。
從鋼琴選修課的現狀可以看出,深化高職高專學校數字鋼琴專業課的改革,必須從高職高專學校人才培養的目的出發,[4]否則集體階級的改革只是空談。師范院校培養高水平鋼琴演奏者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中小學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具備數碼伴奏、彈奏數碼演唱、數碼演奏、提示換位等應用能力。傳統的一對一教學過分強調了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的重要性,忽視了他們的應用技能,這對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是無能為力的。因此,深化普通高職高專學校數字鋼琴集體課的形成,必須以社會需要為指導,調整鋼琴教學結構和知識結構,從而引導鋼琴集體課程的發展。
“實用鋼琴”教學體系是由美國杜克納大學音樂學院碩士、星海音樂學院教授辛迪在中國提出的,后來開始形成一定規模的教育體系。[5]鋼琴教學應以公眾為導向,為人們的生活服務,這是鋼琴實踐教育的重點。它主張在打破單一的精英教學模式的同時,繼承傳統的鋼琴教學。它提出了8-18 秒的教學理念,即:大教育第一,小教育第二;大班第一,小班第二;公共第一,精英第二;業馀第一,職業第二;情感第一,理性第二;應用第一,傳統第二;興趣第一,技能培訓第二;成長第一,成功第二。旨在使業余鋼琴學習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自己的鋼琴水平和彈奏能力,旨在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拓寬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學生的探索、模仿、數碼動作、創作等活動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數碼演奏、數碼演奏、節目調適和編曲能力,使學生既能提高音樂的綜合素質,又能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實用鋼琴提倡靈活的教學方法,如右手奏左手伴奏、左手伴奏演奏右曲、茨威克或四重奏演唱、數碼節目改編等。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規則,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學習作曲的“放書鋼琴”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根據低音改編旋律的教學理念。它提倡根據左手的和聲進步和聲音迅速演奏右手旋律,并建議用耳朵來測試適應主題,而不是局限于傳統理論知識的正確性。以實例推翻了五年級到四年級的反函數學理論和平行五和弦和八度和弦結構的禁止理論。學生可以通過大量的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和聲結構模式和旋律構成意識。由此可見,實踐鋼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鋼琴實踐能力,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加強高職高專學校鋼琴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聯系。其結果是,在考試內容上,星海音樂學院綜合了五門學科:鋼琴基本功、和弦練習、鋼琴數碼作曲、鋼琴數碼伴奏、鋼琴數碼作曲、鋼琴數碼伴奏、鋼琴數碼作曲、鋼琴數碼伴奏、鋼琴數碼伴奏、鋼琴數碼作曲、鋼琴數碼伴奏、鋼琴數碼伴奏等。[6]例如,對學生基本鋼琴技能的測試學生作曲能力的測驗——抽查它把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結合起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它也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和思考能力。2014年10 月,星海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將實用鋼琴納入獨立專業高考。本考試的內容是:(1)鋼琴演奏-從鋼琴伴奏課程中選擇兩門課程,6-7 年級;(2)鋼琴彈奏時彈奏是可選的,風格不受限制;(3)和弦轉換-在16~23 節長的兩個尖音和平調范圍內,這種考試模式傳達了一種新的鋼琴教學理念,打破了幾十年來不變的高考形勢,改變了傳統鋼琴教學觀念和“鋼琴教學的精英思維模式”,把鋼琴教學的重點放在特定項目的彈奏上,改變了傳統的鋼琴教學觀念和“精英思維模式”。在鋼琴實踐能力的培養上進行了創新。
近十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微課出現了迅猛的發展,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力,它可以被適用到各類課程教學,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教學改革快速推進的今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了許多高等學校的首選。筆者選擇了鋼琴數碼伴奏課程,具體的開放式教學過程中,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還應該重視課外開放式教學的研究。目前的教育技術已經不斷的發展,我們可以實現課外的教育。在現代的教育信息技術作用下,能夠將這些豐富的教育資源再次整合,從而利用一些學習平臺或者是學習的網站,讓學生能夠進行課外的網絡在線學習。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不僅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拓展到課外,而且也有利于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不斷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專業技能。
在我們現代化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課堂上的教學以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斷的增加學習資源的獲取途徑。現代化教育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增加信息量的過程,所以教師必須要注重對于教育資源的挖掘。具體來說,除了一些課外的教育書籍,還應該在線上加強對于教學資源的獲取。教師應該定期交流這些學習資源,通過群共享或者在線共享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資源,最終在大數據的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注意把握這些資源的合理性。不應該隨意的模仿這些教育資源,要注意和本班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將這些教學資源真正的變成本班的特色教材,這樣才能夠不斷提升本班學生的專業化水平,讓鋼琴課的教學資源能夠和本班學生的教學真正結合。
教師主導、自主探究的這種教學模式只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網絡教學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在這種模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通過面對面鋼琴數碼伴奏授課的方式,在學期初、期中、期末考試前組織幾次面對面授課,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強化教師在課程中的主導作用。
“互聯網+”時代,集體課課堂的教學不僅要重視課堂的作用發揮,最關鍵的是將每一個教學環節能夠有機結合,實現不同教學活動之間的融會貫通。因為集體課課堂是集體課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注意知識的獲取。具體來說,要在教學中明確教學目標。做好每一個教學活動的預習,讓學生對每節課的課堂都能夠有著清晰的概念,而且基于微課堂的集體課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了現代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術,學生可以通過在線的平臺來進行知識的獲取,甚至是考試。教師也能夠打通時間和空間的壁壘,讓學生能夠在任何的時段都參與到教學。這樣,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而且教師在這種教學過程中也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也是達到提高自己專業化的重要目標。
新課改在近幾年進行各種嘗試,我們看到了種類繁多的教學方法的出現,“集體課課堂”就是其中一項。“集體課課堂”區別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任課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對相應課程內容進行針對性、目的性的講解。集體課課堂之所以得到廣泛的關注是因為它具有授課時間短、講授內容精煉以及對學習內容明確的特點。集體課課堂也就是反轉傳統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賦予全新的教學理念。
學生的學習平臺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關鍵,所以我們應該在鋼琴數碼的教學中不斷加強教學平臺的設計與應用。如果要真正的實現教學信息化,學生就必須要合理的利用這些數碼的學習平臺,在這些學習平臺的基礎上,加大自己的學習能力培養,教師在這些學習平臺上主要是作為引導者出現,要學生能夠學會合理的利用這些教學平臺。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能夠在互動中提高自己的鋼琴水平。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班級的活動和互動,將教學目標放到實踐的活動中去檢驗。
筆者通過對星海音樂學院實踐鋼琴的形成,從根本上實現了鋼琴教育工作者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目的。它改變了機械復制的學習模式,過分強調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的重要性。它加強了鋼琴教學與社會需求的聯系,為我國鋼琴教育的改革找到了新的方向。該方法為高校鋼琴教育的形成提供了依據和范例,為我國鋼琴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局面,可以說是我國鋼琴教育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在兼顧鋼琴專業學生和鋼琴小修學生的基礎上,調整了鋼琴教學在整體中的比重,整合了鋼琴伴奏、視唱練耳、音樂理論等理論課程,將和聲課程和作曲課程納入“實用鋼琴”課程。采用多學科合作教學模式,實現鋼琴教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