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勇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教體局教研室,河北 保定 074200)
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收集信息,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看得見,摸得著,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神秘感。而產生親近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師利斥課件出示平時常見的紅領巾、扇子、扣子,七巧板、書本等實物,然后再抽去實物,督下角、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匹邊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現這些幾何圖形就在我們的身邊,無形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有這樣一道例題:飼養場養白兔12 只,黑兔7 只,白兔比黑兔多幾只? 學生回答:12-7=5(只)教師如果反復強調學生說出算式中的12、7、5 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這樣敘述不可:12 表示12 只白兔,7表示與黑兔同樣多的白兔7 只;白兔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樣多的7 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從12 只白兔里去掉與黑兔同樣多的7 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 只。……生硬地用這套嚴密的、抽象的語言分析題意、理解題目,失去的是解題能力,留下的是無效的、無味的空洞文字復述,這樣教下去,學生越學越糊涂。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小學生對這一問題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從12 只里去掉7 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 只。”用這簡單、明了、準確語言表述,順應小學生思路,適合小學生的經驗基礎,學生很容易接納,并且覺得學得輕松。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設計學生的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認識數學、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小學階段,兒童親自經歷,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兒童的直接經驗。這直接經驗不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而且要擴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領域,是兒童自我擁有的聰明才智,數學教學中,要從多方“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在“分數應用題”的時候,可以充分運用本班中學生的總數和男、女生人數之間的關系設計練習。六年級有學生35 人,其中男生15 人,女生20 人,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女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女生人數占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男生人數占女生人數的幾分之幾?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編題、提問。說出誰是誰的幾分之幾?這樣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小學數學中的平面幾何部分。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我們生活中所見的井為什么要修成圓形的?又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說明:為什么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通過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使學生更深地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四年級的“求平均數的問題”這一內容時,我在課前布置了這樣一個預習題:請同學們回家后到超市去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同一類商品的5 種不同價格,看一看哪種牌子的最貴?哪種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們的平均價是多少?向這樣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
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