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園 黃玖琴 楊川 秦鳳
(1、3、4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2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當前,正處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怎樣才能保證脫貧攻堅戰打贏并且脫貧之后不在返貧?這些問題都是擺在全社會實實在在的難題,當務之急必須攻克,因此,精準扶貧的成效必須要有長遠的影響力,在脫貧攻堅的重任下,急于求成,不乏存在部分單純依靠物質脫貧的現象,就長遠的計劃來看,僅靠物質進行“輸血式”脫貧并不利于長遠發展,雖然“輸血式”扶貧的確能夠讓貧困群眾在短期內解除生活中的物質困擾,但為了長遠的發展精準扶貧不能僅限于物質上的“輸血”扶貧,更需要實現“造血式”脫貧,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依靠雙手與貧困政策政進行勞動致富,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脫貧并不是工作的終點,而是新生活的又一起點,因此,黔東地區在結合自身條件的情況下,做了正確的部署,特別是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方面,黔東地區的職業技術學校,以及各高校在設置專業方面都緊緊與社會實際相聯系,確保培養的人才是社會所需,保證各職業都有相關的專業人員。
黔東地區為了做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相關工作,出臺了《銅仁市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助推脫貧攻堅的意見》,提高貧困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比例,幫助貧困家庭學生掌握一技之長,開辦“精準脫貧班”。要求銅仁職院、銅仁幼專、貴州健康職院、貴州工程職院幾所高職院校在每年的分類考試招生中,需拿出不低于10%的招生計劃面向“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進行招生,建檔立卡學生可免除學費,市級給予學生每年1000 元扶持資金,在貧困助學金的評定當中,優先考慮“建檔立卡生”的補助。銅仁市中職學校、思南縣中職學校、碧江區中職學校、德江縣中職學校利用學校的優勢專業,每年面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分別招收每班40 人的“精準脫貧班”,實行“精準招生、精準培養、精準就業”,提升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實現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目標。從2018 年起,市政府每年都會出動大量資金作為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推動實施“高職優質創建、中職內涵提升、職教創新創業”三大工程。1
近幾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引導下,各縣都開設了中等職業院校,黔東地區有四所高等職業院校,可以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此外,除開進入職業院校進行學習之外,銅仁各地區還會舉辦農村勞動技能、農業適用技術、社區老年護理等培訓班,培訓內容能夠滿足當前社會所需,因此這些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從而提高黔東地區的就業人數,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女,不光減輕了學生的入學壓力,也獲得了相應的勞動技能。
為了提升精準貧困學生的就業率,政企聯合增加就業創業的平臺。黔東地區的部分企業為了所需要的人才,聯合了銅仁市職業院校進行“訂單培養”,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并且會對“建檔立卡學生”予以優先安排,提供更多就業創業的機會。通過訂單培養、工學交替、重點推薦等方式,確保了貧困家庭學生畢業后能順利實現就業,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幫扶目標。
在黔東地區存在有許多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很多居住在山區的貧困人群。在這類地方開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的問題,在這類區域有大一部分的人口都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對外面的了解很少。開展職業教育精準定位不明確,開展什么樣的職業培訓課程適合當地的居民,并且一部分的居民不相信這類職業技能培訓。堅持用本民族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手藝進行制作和銷售。并且因為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與小孩對于政策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不理解,不愿意配合。
黔東地區地域遼闊并且山路崎嶇,有很多的貧困地區都分布遠。不利于開展精準扶貧職業教育。在黔東很多的貧困地區都面臨著師資力量緊缺的問題,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黔東地區有很多的貧困人口,基數很大這就需要很多的職業教育的教師。二是因為黔東地區的貧困地區分布很分散無法集中進行教學,只能在分地區設置教學地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職業教育的難度。三是因為黔東地區位于深度的貧困山區,條件艱苦且任務繁重,有很多的職業教育教師不愿意加入。
在開展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中過程中。有許多的課程開設只是流于形式,職業培訓教師只是將書本上的知識念出來,并未實際指導,使下面學習的農民工之類的人默默聽著。并沒有深入地去思考和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應該怎樣把職業教育更好地去教授給他們,讓他們能夠熟練的掌握一門技術并且通過這門技術能夠改變現在的生活困難與囧境,實現奔小康的目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難度。在黔東地區有開設的職業教育的課堂,存在于理論上的講解并沒有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實地職業教學的培訓和講解等等,職業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
在黔東的貧困的農村地區職業教育課堂開展的時間是每天的晚上,要從晚上7點半學習到晚上10 點半左右,學習時間長并且設置不合理。學習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職業教育培訓課理論基礎學習固然重要,但是用于晚上學習理論課效率并不高,是因為用工作日期間來學習,達不到所期望的效果,工作日周一到周五來學習的人每天白天都需要上班,并且都是比較重的活。回到家中后還需要來到學習點來進行一晚上很長時間的理論學習,讓人晚上休息不好。耽誤了第二天的學習時間,并且這么長時間的學習也會讓吸收知識的能力有所下降。白天工作量大,晚上學習比較困乏,精力狀態不好。
黔東地區在職業教育扶貧的過程當中,實施與學校聯合培養的計劃但由于培養一名能夠適應于社會發展的學生,培養周期長,一般與學校聯合培養三年以上。又存在諸多的影響因素,職業培訓的內容不能滿足社會所需要,導致學生所學技能得不到發揮,從而使一部分的理論學習得不到實踐,導致所儲備的知識幾乎難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得不到有效的運用,從而出現不僅培訓周期長,而且脫離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不能達到實際成效。花費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最終結果帶來對所學職業的否定,達不到職業教育脫貧。
決定事情的成敗,關鍵看態度,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很好的接收所學知識,保持良好態度,但存在一些視野不廣闊,思想不開放,能力不充足的學習現象,這些極小的因素往往是評判學習相關的重要因素。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的學生,部分培訓學生存在“等、拿、靠、要”的思想,現在的學生有較大的惰性,不愿思考,不想努力,其能力相對而言較為薄弱,對職業及教育的發展難以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在培訓過程中,其主動性較差,不愿意積極主動的接受所學內容。
為了能夠較快的將職業教育發揮超強作用,推動社會進步的,通過以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施和改進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職業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中的一個內生推動力,必須將其作用發揮出來,因此,針對農村人口分散,不聚集,青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的現象,我們應該從農村的實際情況作出詳細的精準計劃,并且加強宣傳力度,保證能夠將培訓的內容,所學有所用。
人才技術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必須重視對人才的引進,黔東地區處于深度貧困區,外來人口幾乎不愿進入,但其地區內的人口并不少,首先,可以開展和實施,高校教師到基層給予鍛煉,公開義講,從基層提高農村人口的認識能力。其次制作詳細培養人才的計劃,與“外企”聯合培養,確保都能夠學習有所用的知識技能,并且能夠為當地服務,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提供技能保障,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和精力,需要長久的堅持。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精準脫貧,推動社會發展的手段,在實施的過程當中,針對黔東地區制定嚴格的教育目標,深入了解農村人民的思想,積極引導,將職業教育的培養內容進行多元化,優化課程設置,為其培養人員提供實踐機會,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性,以此來提升職業教育者的學習技能。
農村人口的思想相對而言較為固化,長期受中庸思想的影響,不敢于冒險和創新,對職業教育的到來并不感興趣,只是希望安穩的度過余生,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農村人的思想不得不進行轉變。通過將其思想進行改變,自身有了學習興趣,從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職業教育技能的內容。因此,開設課程時,必須制定合理的培訓時間,技能培訓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制定恰當的學習時間。
黔東地區的職業院校在其培訓的過程中,應該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學社會發展所需,才能以培養優秀人才為目標。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獲取勞動技能的地方,注重的是實踐能力。因此,中職、高職等學校機構需要優化培訓內容,與實踐結合,與外企聯合。培訓內容眾多,學生有選擇的余地,而不是被動的選擇,對有興趣的內容可以作為輔修,一種技術,特別是農業相關的專業,培訓內容不能局限與課堂,學生不僅注重課堂理論學習,而且更多參與實踐,求學之道,學而致用。只有深入到田間土地,才能面對各種問題,用所學幫助并解決農村農業面臨的問題,實踐經驗必不可少。當然,就業并不是高校培養學生的主要目標,學習技能,為社會所用才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要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學習在于主動,自己愿意,自主選擇。因此,在培養過程中,將思想工作擺在一切工作開展的重心,職業教育也一樣,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就需要思想態度端正的人,可以通過大講堂,結合現代元素進行引導。積極主動學習能夠自我彌補所學之漏。因此需要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才能達到真正的實際效應。
黔東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一直是扶貧工作開展中的一個難題,“教育脫貧”觀念的提出,使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成為提升貧困人員素養與職業技能最直接、有效的途徑。由于,職業和教育精準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占據的比例重大,因此,在實際開展中應從招生制度、資助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等多方面進行調整,確保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