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娟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5)
社會工作是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及實務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在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國家一直大力倡導推進的工作[1]。作為國家戰略的精準扶貧也屬于國家治理社會的關鍵步驟,主要目的在于使社會人員實現共同致富。從理論方面來看,社會工作的相關成熟理論能夠用于對精準扶貧實踐的指導;從實務方面來看,社會工作的實務方法能夠憑借自身特有的優勢,嵌入到精準扶貧的具體實踐中。因此研究分析精準扶貧中的社會工作開展策略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精準扶貧中的社會工作開展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有助于精準識別。無論是社會工作的評估工具,又或者社會工作的需求分析方法,能夠憑借其科學性和專業性實現對長期貧困人口的有效瞄準。其次,有助于精準幫扶。社會工作人員在開展社會救助的過程中主要是采用個案工作法、小組工作法以及社會工作法,通過這三種服務方法的靈活運用更有助于精準扶貧。再次,有助于精準管理。社會工作不但會將貧困群眾的生存需求考慮到,還會將貧困群眾的發展需要考慮到。社會工作人員在開展社會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全程記錄,這能夠將其作為重要的評估依據。而記錄內容主要包括扶貧對象的相關信息以及整個扶貧過程的相關信息,從而有助于精準管理。最后,有助于精準考核。考核評估由于具有動態性,不僅能夠用于評估脫貧數字,還能夠動態評估各個扶貧項目的績效,從而使得考核更加具有客觀性和專業性。
精準扶貧中的社會工作應在黨中央的號召及帶領下,加強與政府力量的聯合,進一步吸引并拉動慈善人士、市場經濟單位、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力量并舉,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推進格局。在精準扶貧格局背景下,社會工作應積極號召政府對現有的服務購買機制予以健全完善,既可以直接購買社工服務,也可以將資源直接調度給社會工作人員使用,使社會工作與貧困群眾之間的接觸面變得越來越大。目前,政府采購社工服務在不少地區已經取得了較為良好的實踐效果。鄭州、深圳、廣州等地區甚至在政府采購預算中已經納入了政府采購社工服務,這將成為社會工作成功介入精準扶貧的一條重要途徑,能夠將采購資源更為有效地利用起來,更好地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工作應憑借自身強大的協調溝通能力作為重要依托,通過積極搭建社工平臺[2],來實現對各路社會資源的統籌利用,不斷提高已有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吸引更多資源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來。通過搭建社工平臺,既可以增加對外溝通的窗口,將貧困群眾的求助渠道擴大,又能夠有助于社會工作人員分類和評估不同的貧困對象,為其鏈接更好的扶貧資源。通過搭建社工平臺,還能夠將社會上的更多的公益資源拉動起來,以互聯網作為紐帶串聯起它們,促進貧困群體與社會力量的有效對接。社工平臺還可以憑借自身專業優勢,評估與預判相關扶貧項目,為其找到更為合適的實施機構,并且可以評估與掌控扶貧項目的實施全過程,確保扶貧項目落地到位以及運行規范,最終取得顯著的效果。
能力貧困是導致貧困最為根本的原因,物質貧困僅僅是導致貧困的表象[3]。貧困的深層次根源還是在于主體缺乏自助能力。曾經的扶貧更多是以提高扶貧對象經濟收入,提高扶貧對象物質生活水平為主要目標,處于“扶”這樣一種狀態。而怎樣進入“脫”這樣一種狀態,那么就需要社會工作積極介入進來。社會工作人員需要秉持““助人自助”這樣一種理念,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幫助扶貧對象從“要我脫貧”的思維方式轉變為“我要脫貧”,實現從過去的“輸血式”轉化為新的“造血式”精準扶貧模式。一是應從“助人”出發,通過資源整合和政策完善的方式來對受困群體貧窮面貌加以改善,先將“扶貧”階段的主要任務完成。然后再以“自助”為主要宗旨,分析貧困地區的潛在資源和貧困群眾的潛在能力,通過對貧困群眾自身問題解決能力的預估,啟迪他們的心靈,以不斷提升與發展他們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取向,通過激發、鼓勵使貧困群眾樹立自信心,利用自身潛質實現價值再造,切實提升自立自強能力。
貧困問題是全世界都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其之所以產生以及其性質之所以會不斷發生變化都是由于社會發生了快速變遷而導致的結果。因為社會發展從而導致了人們生活、就業、收入等方面出現了分層,進而產生了差別。文章先指出了精準扶貧中的社會工作開展意義,然后從采購社工服務、搭建社工平臺、提升自助能力提出了具體的開展策略,以期能夠供相關人員一定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