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樹雨
(遼寧財貿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高校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一方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這就要求高校必須緊緊抓住機遇,勇敢面對挑戰,結合校園新媒體應用實際,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從而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更加符合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發展需求。
1.拓寬了育人空間。校園新媒體由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幾部分構成的開放式信息傳播平臺,具有傳播快速、檢索方便、資源豐富、實時交互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校園新媒體,不僅可以獲得更加豐富新穎的教育資源,而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現教育內容,及時將教育觀念、理論傳輸給學生,而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空間的拓展是大有裨益的。
2.增強了教育親和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師生可以基于虛擬環境進行交流,從而使師生雙方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這對于消除師生交流的心理障礙,拉近師生交流的心理距離是極為有利的,可以使學生借助手機、電腦等新媒體設備,放下顧慮、敞開心扉,平等與教師展開交流。總之,校園新媒體可以構建師生交流平臺,增強師生彼此間的信任感,使師生更加真誠地進行交流,從而極大地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1.增加了教育的復雜性。在新媒體日益普及的當下社會,信息傳播內容及渠道日益廣泛,而這也使得學生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學生運用手機、電腦等新媒體設備,不僅可以獲取學習、娛樂、生活信息,而且可以獲取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此外,新媒體不受時空限制,極易使腐朽思想、資本思想乘虛而入,在網上散播反動、不良信息。大學生由于長期處在“象牙塔”,缺少與外界接觸,所以是非辨別能力及意志抵抗力都相對缺乏,如果長期處在不良信息中,極易動搖自身的價值觀念,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急劇增加。
2.弱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束縛。新媒體信息量極大、傳播速度極快,而且由于用戶隱藏在網絡背后,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所以學生很難分辨信息的真假,從而極易將虛假信息當作真實信息,而這對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及觀念的形成是極為不利的。此外,大學生雖然生理功能都已發育完善,但社會閱歷不足,導致他們思想認識尚不成熟,極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及蠱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采取有效舉措應對這一現象,必然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弱化。另外,學生如果習慣于新媒體溝通,必然會對現實中的溝通交流產生抵觸,而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將現實世界與新媒體虛擬世界相隔離,必然會使學生無法正確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而這對于學生自身定位的確定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必須將現實教育與新媒體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利用新媒體教育調動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興趣,利用現實教育引導學生將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分開,找準自己的身份定位,更好的規劃自己的人生。
新媒體具有新穎有趣的特性,高校必須合理利用這一特性,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活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親和力及影響力。此外,高校還必須結合校園新媒體應用實際,通過技術、法律、教育等手段,促進高校新媒體技術趨于程序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加快形成師生互相約束、學校自主運營、政府依法管理的管理機制。另外,高校必須以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加快推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從而使校園新媒體文化氛圍更加健康向上。
校園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對教育工作者加強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及新媒體運用能力。高校可以根據教育工作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分類別、分層次開展培訓工作。在培訓過程中,除了要培養教育工作者的理論知識外,更要著重培養其新媒體運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教育環境,滿足學生思想政治需求。除此之外,高校還必須構建專門的宣傳隊伍,制定合理的宣傳計劃,對新媒體教育加強宣傳,從而使廣大師生得以更好地了解新媒體教育的作用及方法。
綜上所述,校園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不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疏離感,而且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間,而這對于高校思政教育途徑創新是大有裨益的。因此,高校必須緊隨時代潮流,結合新媒體發展規律及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機融入新媒體元素,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