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
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點學科,聲樂課對學生的良性成長及發展意義重大,老師需要抓住這一核心課程的內在價值以及要求,以不同音樂表現形式的分析和研究為依據,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其中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是聲樂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行為習慣意義重大,老師需要以兩者之間的區別差異以及特征和演唱技巧分析為切入點,著眼于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長規律以及日后的工作方向實現兩種唱法的優勢互補,以此來更好的推進教學改革,保障高職教育教學活動質量及水平的綜合提升,讓學生能夠在與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時掌握適合自己的聲樂技巧,積極主動接受聲音樂訓練。
作為音樂學科中的專業課程,聲樂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復雜,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以及實踐性,具體包括音樂教育、聲音音樂表演以及藝術學院的聲樂專業,不同院校結合自身的人才培養策略,通過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分析及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聲樂教學要求。對于音樂學院以及音樂表演的聲樂專業來說,實質的聲樂唱法要求較為嚴格,所涉及的唱法相對較為單一,老師需要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以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之間的區別對比為依據,關注兩種唱法的內在價值以及核心要求,以此來更好的體現后期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自身所開設的音樂教育專業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區分,這一聲樂教學主要以學生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為依據,保障學生能夠在完成學業之后勝任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或者是服務普通大眾的歌唱練習。
為了體現專業課程教學的本質要求,老師需要注重對美聲以及民族唱法的深入解讀,采取恰當可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實現創新,不管是聲樂為主還是器樂為主,都需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結合相關實踐調查不難發現,有一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結束學業之后沒有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對演唱方法的定位不夠明確,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首先,與鋼琴以及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相比,聲樂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以及學習,不會立竿見影,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么實質的效果不容樂觀,同時也會嚴重打消個人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有一部分高校在對聲樂課的教學形式進行考察的過程之中,只關注以聲樂為主和器樂為主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無法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學生所掌握的聲樂基礎知識較為片面和單一。最后,學生的社會閱歷不足,年齡較小,過于注重外在表現,沒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征以及差異了解較少,極少有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情況進行主動的學習,過于關注模仿以及照搬照抄,忽略了演唱方法的創新以及改革,因此專業素養以及聲樂演唱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對于高校來說,在改革聲樂課程的過程之中必須要以聲樂教學之中的美聲以及民族唱法為依據,關注這兩大唱法的教育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其中演唱技法以及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區別,兩種唱法的聽覺表象、發生方式和起源方式差異較大,老師需要以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的內在價值分析為出發點,在不斷借鑒以及實踐研究的過程之中提煉出兩者的精華,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兩者的對立統一性,保障聲樂課教學能夠獲得更多的理論指導以及支撐。
結合上文的相關分析不難發現,不管是美聲還是民族唱法都對學生的聲樂表現力以及演唱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高校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了解新課改背景之下實驗課程教學的具體內容及形式要求,抓住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特色及優勢,關注兩者演唱技巧上的區別,以此來更好的實現有的放矢,保障教育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應用。
美聲唱法主要以面罩支撐、氣息控制和打開喉嚨為主體要素,其中打開喉嚨是基礎以及前提,在學習美聲唱法的過程之中必須要直接在口腔內完成所有的學習,保障字的打開。老師需要著眼于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時刻提醒以及監督學生保持口腔內部的打開狀態,并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其中牙根放松、肌肉放松以及氣息的順暢最為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夠持續打開口腔,但是很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足,對美聲唱法的了解和認知較為淺顯,因此在打開口腔的過程之中過于放松或者是過于緊張,這兩者都屬于極端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聲樂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對此,老師必須要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在保持一定緊張度的同時適當放松自己的牙根以及肌肉,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咬字清晰。相比之下民族唱法則更加關注字正腔圓,即使口腔不完全打開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其中肌肉的控制最為關鍵,演唱者必須要注重字尾、字符以及字頭的歸因過程,了解整個口腔的變化要求。從歸韻的角度上來看,美聲關注不同元音字母的發音要求,為了讓學生對兩種唱法咬字的特點變化有一個深刻的認知,老師可以著眼于美聲唱的之中中國歌曲的演唱要求,鼓勵學生在產生共鳴的前提之下主動的完成不同的咬字訓練,既打開喉嚨,在一個更加放松的狀態之下找到最佳的共鳴狀態,又能夠實現氣息暢通。
美聲唱法之中的高音表現比較突出,學習者需要注重不同腔體的靈活調整,既需要體現一定的立體性,也需要注重聲音的豐滿以及圓潤,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上下連貫,更好的體現美聲唱法的作用和價值。作為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種唱法,美聲唱法在實踐應用時備受關注,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了極大的豐富,因此在了解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注重科學發聲與歌唱模式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其中民族唱法講究部分共鳴,積極凸顯頭腔的共鳴,高低音的位置不夠統一,因此學生在學習民歌唱法的過程之中需要以高低聲區的核心表現為依據,以字正腔圓為要求。除此之外,美聲唱法更加側重于口腔共鳴,只有做到清脆明亮的聲音表現才可以體現民族唱法的特色及優勢。老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需要盡量避免發生方式上的局限性,注重男高音和男低音的分析及研究,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真正體現兩種唱法的共鳴腔體的差異要求,形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掌握恰當可行的訓練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方法。
結合上文的相關論述不難發現,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演唱技巧和文化背景上差異較大,老師需要注重差異的分析,了解兩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之中進行有效的碰撞和應用調整,真正實現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完美融合。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民族聲樂藝術實現了快速的發展以及進步,民族唱法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同時吸收了許多美聲唱法的技巧和元素。對于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改革來說,老師需要著眼于這一時代發展趨勢,關注民族唱法作用的有效發揮,積極研習美聲唱法之中的技巧元素,在不斷應用以及調整時盡量避免兩者之間的矛盾以及沖突,實現不斷的磨合以及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自身聲樂課教學質量及水平的穩定提升,更好的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
從微觀的角度上來看,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咬字氣息和共鳴上存在差異和矛盾,但是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國從古至今都非常注重不同唱法在氣息上的控制,這一點與美聲唱法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老師需要注重歌唱理論的分析以及研究,了解起源于意大利的美聲唱法的文化背景以及歷史淵源,注重歌唱與呼吸之間的相關性,以基本功訓練為基礎,以歌唱藝術的學習為原則,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呼吸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演唱技巧以及演唱水平。從發聲原理上來看,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比較相似,盡管咬字共鳴以及氣息差異較大,但是兩者是矛盾的對立面,許多著名的歌唱家都能夠實現兩種唱法的完美演繹以及融合。
高校聲樂課中的美聲以及民族唱法差異以及融合分析對改革教學模式調整教學思路、提高教學質量意義重大,老師需要根據聲樂課教學的實質要求,深入淺出的剖析美聲與民族唱法的具體差異和相似點,實現兩者的完美融合,不斷調整教育教學思路,在引導和鼓勵學生的過程之中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