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伊純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300380)
咸豐朝(1851年-1861年)時期,正是中琉關系開始走向結束的特殊歷史時期。
第一歷史檔案館所出版的八部中琉關系檔案之中,咸豐朝的中琉關系檔案共183篇。在對709篇檔案進行梳理、分類后,可將其分為“慶賀”“朝貢”“遭風”“英法 ”“銀兩”“謝恩”“匾額”七大類。
從分類結果看,“朝貢”數目最多,最為矚目,研究價值較高。而“英法滯琉”雖然只占7篇,但因為是咸豐朝中琉關系中的特色歷史事件,所以也成為了下文研究的一項主題。
清代琉球向中國兩年一貢。咸豐朝朝貢次數為六次,其中四次出現了延期的狀況。
延遲的朝貢及其情況如下:
第一次朝貢延期:咸豐四年(1854年)正貢。此次朝貢因為貢使到閩已晚,以及貢道所經的南方地區因起義運動而難以行走的緣故延期。清政府本來計劃不令貢使進京,通過福建地方轉交賞例賞給貢使帶回琉球,但貢使們仍懇切請求上京,最終成行。
第二次朝貢延期:咸豐六年(1856年)正貢。此次朝貢同樣因貢使到達福建已晚,而貢道因農民起義變得不能行走,只能改路而延期。但貢使們仍然堅持上京。
第三次朝貢延期:咸豐八年(1858年)正貢。此次朝貢延期原因和之前的咸豐四年、六年朝貢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這屆貢使因為局勢混亂的緣故,長期滯留于福建,不僅未能趕上慣例的“元旦朝賀”,到京延期半年,也使他們巧合地碰上了咸豐帝的生日“萬壽圣節”,受到了不亞于元旦朝賀的隆重接待。
第四次朝貢延期:咸豐十年(1860年)正貢。此次朝貢因貢使到福建已晚,以及貢道所經的江浙地區起義問題,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延遲,最終貢使未能上京,貢物滯留福建司庫。
在英法逼迫之下,咸豐帝于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八日,離京逃往承德,次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病逝于承德。
咸豐帝駕崩后,貢使們仍未上京,滯留在福建。同治元年(1862年),貢使們被告知,他們不必上京,例賞由福建轉交他們帶回琉球。貢物則存儲在福建司庫之中,同治朝時期才被送到北京。
第二次鴉片戰爭直接影響了咸豐朝最后一次朝貢。西方列強的野心不僅影響到了中國,也影響到了琉球。
據《清實錄》記載,早在道光朝,英法兩國人滯留琉球事件就已經發生。道光帝曾多次令重臣與英法交涉撤離琉球。但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去世,英法國人也未撤離。
雖然英法滯琉事件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便已開始,但整體來說,這起事件的影響擴大發生在咸豐朝期間。
咸豐元年(1851年)正月,琉使在禮部交函求助,稱英人伯德令自道光朝便逗留在琉球,還引來英國船來到琉球,招致琉球人恐慌。正月二十五日,咸豐帝命兩廣總督伺機與英人交涉,欲令伯德令等人撤回。正月二十八日,琉球來文求援,稱伯德令仍滯琉。咸豐帝再度命兩廣總督向英國公使文翰交涉,并靜觀英國方面回應。
咸豐二年(1852年)十二月初九日,琉球又遣使來閩,報伯德令仍未撤離。此前兩廣總督曾向英國駐粵領事包玲質詢,但無濟于事。由此,咸豐帝復命兩廣總督與包玲交涉撤離滯琉者。同時,也命閩浙總督將包玲的回復告知琉使。
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初六日,咸豐帝再度令兩廣總督向英國領事開導撤離伯德令一事,還讓他將英國領事的答復也交給閩浙總督。
但事態愈演愈烈。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琉球向福建發文稱伯德令仍滯琉,還引來了美國兵船到達琉球,在琉索求資源,還強行留人滯琉。
盡管咸豐帝曾多次命令重臣找英法領事、公使交涉撤離滯琉者,卻仍未解決,反引來美國參與。如果不采取強力手段逼他們撤出琉球,那么就無法展示清廷對琉球的“懷柔”。于是咸豐帝緊急傳令,驅逐所有滯琉船只。
據同治二年(1863年)尚泰所上奏本記載,在清帝命令兩廣、兩江總督與英法美勢力進行的交涉之下,英法美三國已經將各自的滯留者撤回,咸豐四年(1854年)六月二十三日,美國人撤離。咸豐五年(1855年)十月十九日,英國人撤離。同治元年(1862年)閏八月十九日,法國人撤離。
尚泰的奏本中,稱英法美為“異類”,前來“滋擾”琉球,并且認為其撤離使琉球人“共樂更生”,清帝援助琉球的行為是琉球人眼中的“優渥鴻恩”,是值得感激的。
就此,英法滯琉事件終于結束。
結合以上三部分的梳理,可以得出,內外壓力之下,中國仍對琉方不斷“懷柔遠人”,正是咸豐朝時期中琉關系的主要特色。
清王朝作為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具有極強階級局限性,所以在通過檔案研究清代中琉關系的過程中要貫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不要受到其中封建落后的一面的影響,為封建王朝“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