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琳
(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思想之源,誕生于1937年的《實踐論》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首先,為了避免再次遭受革命挫折,黨內需要從根源上糾正錯誤思想。其次,1937年前后國內局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需要全黨在思想上形成一次大的轉變。最后,革命不斷發展,需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知識分子的頭腦。
知與行的關系是始終貫穿于《實踐論》的一條主線,《實踐論》圍繞著這條主線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首先,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論述了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指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其次,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對認識發展的過程做了詳盡的描述,認識會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最后,《實踐論》論述了真理的辯證發展過程。毛澤東指出:真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
《實踐論》作為特殊時期毛澤東在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講授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講稿,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和方法對于今天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借鑒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緊緊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當社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之初,教育者應敏銳地感知這種變化,并做出調整。
20世紀30年代末,黨內還存在著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兩種錯誤思想,這兩種錯誤思想成了亟待的問題。《實踐論》針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提出了糾正的方法。例如,從主觀出發,忽略客觀事實是教條主義的癥結之一。針對這一癥結毛澤東指出:“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對于經驗主義不能正確處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毛澤東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做了詳細介紹,并提出“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為了達到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宗旨,毛澤東以實踐的觀點闡述了認識的運動過程,使人們能夠從認識活動的基本規律出發實現認識和實踐、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對象既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對受教育者的積極影響只有通過受教育者的積極吸收和主動內化,才能最終實現。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我們要堅持“三貼近”原則。
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多數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群眾不能理解晦澀難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更無法成為人們的精神力量。
考慮到大眾的文化水平、認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的差異,《實踐論》巧妙的使用諺語和方言。例如,在文章中引用中國人熟知的諺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另外,在論述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時,毛澤東還用了“知識里手”一詞,“里手”是湖南方言,意思為“內行”。除了文章的語言外,文中的案例也符合大眾的生活經驗,例如運用“延安考察團”對延安的認識是由表及里,由淺顯到深入來說明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用《三國演義》中的“眉頭一皺計上心頭”來解釋理性認識。
毛澤東運用大眾耳熟能詳的諺語和地方語言,通過生動活潑的中國故事和符合大眾認知的案例來闡述難懂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使《實踐論》成為大眾的精神武器。
思想政治教育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面對著復雜多變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以毛澤為首的共產黨人早就認識到要“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實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面對著把馬克思主義神圣化和教條化的情況,只有從思想根源上幫助人們樹立起知于行的辯證關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其成為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針對這一情況,《實踐論》向群眾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從思想根源上幫助受教育者理清楚了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為日后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供了理論基礎,為群眾更好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1-284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