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爾作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成都 610041)
畢摩經書是彝族人民最為原始的書面文獻,也是對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背景下彝族人民思想觀念最為深刻全面的寫照。早期的彝族地區由于特殊的生活環境與發展的滯后,時常多災多難,由此,彝族人民對災難的預防有了豐富的經驗,長此以往便有了獨具特色的災難預防觀念。《置雞衛》作為彝族畢摩災難預防儀式中使用的一卷經書,是整場儀式的核心,畢摩念誦經文貫穿整場儀式以期達到預防災難的目的,文獻中蘊含著彝族人民對災難的來源認識、分類認知與不同災難的預防方式。
在彝族先民的思想觀念中,對災難來源的認識是頗為獨到的。彝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各種災難頻頻發生,彝族先民便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的災難來源認知,這種長期形成的災難認知也就成為了彝族災難預防觀的基礎。
彝族先民認為大自然是災難最直接的來源,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認識。據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統計,兩周867年間,有記錄的大89次,其中頻數最多者 為旱災,達3O次;其次為水災,有16次 ;再次為蝗螟蟲蟓,13次;另外還有地震9次、雪災雹災12次、大疫一次[1],這無疑就是當時整個華夏地區的真是寫照。《茍子·富國》里也提到過“禹十年水,湯七年旱”,這些都是古時候人們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的記憶。自然災害的發生從古至今就是無法抗拒 無法回避的,這也表明彝族先民將自然作為災難來源之一是有根有據的。
《勒俄特依》記載道:“居木家三子 ,樺槁紅樹做犁,杜鵑花樹做枷擔,紅棗樹做趕腳棒,嫩竹做成牽牛繩,黃竹做成趕牛鞭,架起阿卓黑牯牛,來到阿呷地拖犁。前 El犁好,后日又復原,不知為何故?居木家三子,為了知究競,前去看守地。攜帶木棍子,長子守上方,次子守中央,幺子守下方。恩體古茲家,派遣阿格葉庫臣,身背杉‘烏突’,攜帶除魔器,手拿套豬繩,趕頭黃臉獨野豬,來到地上方,將土翻還原,居木長子將他捉。居木長子啊,長子說大話,說要將他殺;居木次子啊,次子說硬話,說要用棍打;居木幺子啊,幺子說話留后路,說要問明白。阿格葉庫說:我非可捕人,宇宙的上方,恩體谷茲家,為爭 格惹阿畢的命案(格惹阿畢是恩體谷茲的使臣。民間故事說,他到下界來催收租谷,被地上的勇士赫體拉巴打死,恩體谷茲便放下九個大海的水淹沒大地,以示報復),要放九個海,把地全淹沒。”[2],這表明彝族先民對災難來源于自然的認知已形成了書面的相對正規的記載。
早期彝族先民認為鬼邪作祟是災難發生的其中一個原因,這很大程度上也是歸根于彝族人民固有的“萬物有靈”信仰而形成的對魔怪世界的一種幻想。畢摩經籍《置雞衛》的記載:“置衛作為天神地祗保護禽之后,作為尼神比神保護禽之后,為了儀式主任此一家,白晝守好主任之房舍,黑夜保護主人之屋神。但愿天癩地痢來者都要橫,來者都要恨,但愿男變鬼怪女變妖精,詛鋒咒鋒來者都要橫”[3],這里就將鬼邪作為了災難來源之一進行預防。
彝族是一個非常注重家支,集體意識極強的民族,彝族宗教也是以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為基礎的。彝族人民認為祖先去世后會有其靈魂會化為吉祥的神靈繼續留在人世守護子孫,保子孫平安。同樣,如果冒犯了祖先神靈或者其他神靈也會受到神靈的懲罰而遭受災難。《置雞衛》里有記載:“祖居昊方擅祭祀,祭祀之法傳提地;子孫傳祭求繁衍,儀式靈驗得繁衍,祖靈和諧兒孫安”[3]子孫要用心祭祀祖靈,便可向祖靈祈福,祈求祖靈來守護家族,保其吉祥安康,人丁興旺。
分類是對事物從具體到一般的認識,從彝族先民 已對災難有了分類認知可知,彝族先民對災難的認識及災難預防觀念是較為系統的。這樣的分類認識也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早期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及傳統風俗與信仰。
疾病。災難無疑就是給人再來身體和心理上的傷痛。在早年社會發展落后,醫療條件和生活條件均極差的情況下,疾病人們最常見的致命性災難,彝族先民也自然而然將疾病列為災難之一。
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對疾病的認知也是各不相同,由于彝族人民固有的祖先崇拜與萬物有靈信仰,加之彝區多為落后山區,信息較為閉塞,傳統的鬼神觀念深入人心,他們認為疾病是人們冒犯神靈或者鬼邪作祟而發生的災難。《置雞衛》里記載到:“左翅掃左方,右翅掃右方,天癩地痢來者抗,猴瘟痢疾來者抗,詛鋒咒鋒來者抗”。[3]彝族先民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瘟疫痢疾等疾病賦予鬼邪意向,通過置衛雞來與之抗衡,保衛主人家不受疾病侵擾,平安健康。
絕根。由于彝族人民的祖先崇拜與重男輕女思想,他們認為只有男子方可傳宗接代,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未有養育男兒方能有人繼承香火,世代祭祀祖先,家族興盛,生生不息。因此,沒有兒子的家庭與家族人們稱之為“絕跟”,這是對一個家庭及家族極大的打擊,從而,彝族人民將“絕根”列為災難之一。
正如《置雞衛》里記載:“但愿屋下只錄坐處坐,屋內庫伙站處站,柱上格菲掛處掛”。[3]進行置衛儀式的目的就是將保佑家族人丁興旺,六畜安寧,五谷豐登的生育魂、守護神靈及財運等請進屋內,來抵抗所有作祟鬼邪進而預防災難。由此反推可知,如若家族里男丁稀少甚至沒有男丁,那就是“絕根”,也就是災難。
莊稼受損。在刀耕火種,物質極為貧乏的時代,莊家受損無疑就是一種災難,彝族先民將此種狀況列為一類災難也是客觀合理的。在當時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人民對自然認 識非常有限的條件下,農耕之余,人們為了祈求上蒼帶來好的收成,為了祈求風調雨順,都會進行與農耕相關的祭祀活動,這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以下祭祀儀式中的祭詞:要保佑所有的莊稼好起來,所有的莊稼要特別好。保佑所有飼養的牲畜好起來,牲畜要非常好。保佑我們賣東西,賣得一個好價格。保佑我們買東西,買得一個好價格。糧食怎么吃都吃不完,像沙子一樣多。酒怎么喝都喝不完,像江水一樣多。衣服裝滿箱。綢 緞裝滿柜。馬滿廄、牛滿圈、羊滿山。豬滿圈,雞滿院。銅錢滿箱。銀子滿柜。[4]由此可知,彝族先民相當重視農耕祭祀,通過祭祀來對神靈表達自己的訴求,祈求神靈保佑莊稼能有好收成,進而預防莊稼受損的災難。
彝族先民對災難的來源與分類有了系統的認識以后,進一步探尋災難的預防方法,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不足與特有的諸如祖先崇拜,萬物有靈等民族信仰,他們更多傾向于通過請畢“畢摩”做儀式的方式來進行災難的預防。
“置衛”。“置衛”是由彝族“畢摩”主持的預防災難的一種儀式,彝族人民認為通過舉行該儀式能有效避免災難的侵擾。“置衛”儀式會根據所需預防災難的特性有不同的分類,如預防區域較廣的“置牛衛”儀式,也有預防區域較小的“置雞衛”儀式。在“置衛”儀式中會用到相應的只為牲畜家禽,如“置雞衛”儀式中會用到一只公雞,彝族民眾認為畢摩會召喚神靈賦予這只“置衛”儀式中所用的雞神力,并借助置衛雞來守護主人家,保其平安,以此達到預防災難的目的。
祭祀。祭祀是彝族人民用來預防災難的其中一種方式,在彝族民眾的社會生活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祭祀的原理也是基于彝族人民的祖先崇拜與神靈信仰,彝族先民認為災難發生的原因一方面為鬼邪作祟,另一方面是人們冒犯了祖先神靈與自然神靈。因此,預防災難的方式自然也就包括了祭祀祖先神靈與自然神靈,祈求祖先神靈與自然神靈地庇佑。《置雞衛》中記載:“儀式得傳承,送靈歸祖界,子孫收益深。送靈子孫興,畜牧牛羊衍,稼穡收獲豐。獻牲祭祖靈,獻牲祭神靈,請得畢神黑鷹來,神鷹護儀式。”這里就談到了人民通過祭祀祖靈與神靈的方式來保佑儀式主人家子孫興旺,六畜興盛,稼穡豐收。
招生育魂。前文我們討論了彝族人民觀念中的“絕根”(即家族沒有男丁)是災難中的一類,與之對應的災難預防儀式便是舉行招生育魂儀式。在彝族人民的觀念中,生育魂是一個保佑人家生育男孩的神靈,為預防“絕根”災難的發生,彝族人民會舉行招生育魂儀式。正如《置雞衛》中的記載:“歸來衛歸來,顯靈衛顯靈,轉來衛轉來,衛轉入屋來,人類興旺之魂入屋來”,人們通過招生育魂的來保佑家族人丁興旺。
彝族人民的災難預防觀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畢摩經籍里的記載是最為系統,完整的。《置雞衛》作為一本預防災難儀式中所用的經書,更是蘊含著豐富的彝族災難預防觀念,對其進行仔細解讀便能對彝族災難預防管具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