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東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京 100029)
潛意識的心理預判,即我們的心理具有在事情發生前,就對此進行預先判斷,并替我們做出決定的心理效應。這一切發生在潛意識中,并具有很強大的心理作用。下面我從具體例子來進行解釋。
心理預判最大的特點是會根據一個人自我的能力,來為他的行為做出決定。這種對自我能力的判斷也發生在潛意識中,判斷結果往往是自己在人群中的能力順序,或與另一個人的能力比較,并由此來決定一個人的遇事反應,和對人態度,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其中,對未來的展望也滲透進了表面意識領域。我們對于未來做出決定時,往往會對自己眼下能力進行宏觀把握,這是我們的思維能感受到的表面意識。潛意識中發生的情況很像。我們的潛意識會根據分析出來的能力順序結論,在發生事件時做出相應的決定。除了對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是一個能力順序較高的人,往往會更傾向于做出反叛的行為。這是由于心理預判具有判斷自身能力的作用,他的能力較強,所以具有這么做的方法與技巧。而能力順序較低的人則傾向于屈服于成規,這也是能力不足以支持反叛造成的。同時,這一心理預判還會影響一個人興趣愛好的偏向。能力順序高的人傾向于對自己未來發展更有意義的愛好,如讀書,背古詩等,因為心理預判對他們有更大的目標。而能力順序低的人愛好往往只能使自己眼下得到快樂。
值得強調的是,這一過程所發生的心理層面,是在潛意識中。心理預判是一種介于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之間的思維方式,是不受表面意識控制的。而我們的表面意識,往往能在事前事后感受到自己在進行理性或非理性的思維,或者控制自己進行理性思維。心理預判則不同,它的思維和決定都發生在潛意識層面,是我們所難以感受到的。而且由于這種決定發生在潛意識中,想要在表面意識改變這種決定是痛苦的。就好像一個沉迷于詩詞的詩人被強迫不能接觸詩詞,或者在玩游戲時被強迫去做作業。當然,一個人可能在在兩種情況下都會感到痛苦,這出于其他的心理機制。心理預判的理性是體現在它的判斷是驚人的準確的,而非理性則體現在這種判斷和決定無法根據外界情況的改變來發生改變。當一個自視甚高的人跌入谷底時,他的心理預判不會發生改變,但現實情況會迫使他去做自己難以接受的事情,這時他就會感覺到痛苦,這種痛苦反映心理預判是不會根據外界情況改變的,它一旦決定,就只能通過判斷自身能力的變化(而不是外界情況)才能改變。
心理預判所采用的判斷方法是利用當人因為自己的能力順序而產生自己特有的對人態度,就會有屬于自己的微表情。潛意識中的心理預判就會捕捉這些微表情,并在潛意識中進行分析,產生屬于自己的能力順序結論。心理預判主要依靠的就是這種判斷方法,這說明潛意識可以做許多令人驚嘆的事,而這些事情是表面意識需要大量訓練才能達到的。
心理預判與自我期望有什么區別呢?心理預判發生在潛意識,是我們所感受不到的,而自我期望在表面意識,我們能感受到。自我期望可以較輕易地改變,在自己遭到打擊后,自我期望會降低,而心理預判判斷的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順序,甚至后期的努力帶來的效果都是較少考慮進內的,只有個人能力的提升才能改變它。自我期望是一個人在表面意識對自己的未來的期望和眼下的判斷,是不一定準確和不參與能力順序排序的,而心理預判卻相對準確,判斷發生在潛意識,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行為方式上。心理預判和自我期望都能造成傲慢,但自我期望造成的傲慢容易在遭到挫折后改變,心理預判卻不能。
我最大的希望是心理預判能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行完善。我斗膽闡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無法解釋“越級”。比如“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按照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的需要首先應該體現為生理需求,即吃飽飯,直到后面,才體現為尊重需求,即獲得尊嚴。那么為什么這個人會越過生理需求直達尊重需求呢,我認為是心理預判起了作用。心理預判會決定一個人的面對事情時候的選擇,更高能力順序的人往往會選擇更高層次的需求,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了“越級”行為。一個能力順序高的人,會選擇的待人接物方式會與常人不同,這個不食嗟來之食的人,很可能具有較高的能力順序,所以進行了這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