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茜茜
(山東財經大學 山東濟南 250000)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越來越開放,人們對新的事物和觀念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社會和公眾對同性戀群體的關注度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條規定了我國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雖然我國婚姻仍然只能是一男一女二者的結合,但是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性戀群體的合法權益保障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同性戀群體認為法律應當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地位,因為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一樣,都是婚姻雙方基于自愿和忠誠的原則進行的結合。雖然法律對同性同居的行為并沒有提出明確禁止,但是我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直接否定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二十世紀之后,在提倡婚姻自由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兩性結合的婚姻制度被打破,一些國家開始接受異性結合之外的同性婚姻。同性婚姻是同性戀群體要求法律承認其合法性的結果,也是平等自由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婚姻和生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同性婚姻的支持者認為,生育與否不能作為婚姻成立的條件。因為即使是異性婚姻,也存在不能生育的現象。法律既然能認可不能生育的婚姻的合法性,那么同性婚姻就應當被同等的保護。另外,同性戀并不是一種疾病,它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不應該被社會歧視。因此,不影響他人、不危害社會利益和國家安全的同性婚姻并沒有違背憲法。相反地,憲法中的平等權正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律基礎。同性婚姻的合法依據來自于平等權中性的平等,這在某種程度上屬于平等權的擴張。
同性戀在早期被當作一種精神疾病,社會和公眾都對此持排斥態度。因此當時同性戀群體對同性婚姻的意識還很薄弱。但是在十九世紀的末期,一部分國家出現了支持同性戀的聯盟組織。隨著同性戀群體的權利意識進一步增強,自由同性戀運動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興起。1969年的石墻騷亂之后,同性戀群體的社會力量不斷壯大。同性戀群體要求其合法的地位、社會認同和平等的呼聲不斷高漲。隨著社會的發展,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疾病,越來越多的同性戀群體開始提出自己的訴求。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得到法律的認可和社會的尊重,并提出同性戀應當與異性戀享有同樣平等的權利。這些同性戀運動都對同性婚姻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這些運動的影響下,一些國家開始重視同性戀群體的合法權益問題,用法律規范的方式表達了對同性戀群體的支持與尊重。目前法學界部分學者開始主張促成同性婚姻合法化以保障人權。人格尊嚴、人身自由和平等權是憲法中保護同性戀的基礎。雖然社會上對同性戀的歧視在減少,但要做到保障同性戀者的權利,我們需要從憲法中尋找出合理的解釋。
同性戀群體遭到歧視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異性戀的價值取向正好滿足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異性戀群體因對同性戀群體缺乏必要了解而產生恐懼和疑惑,這種心理落實到行動上就會造成對同性戀群體的排斥和歧視。如果將非理性的情緒作為法律形成的基礎,這就會違背憲法的終極追求,損害人的尊嚴與價值。公民有言論自由權,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權利,但是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給他人。雖然社會上反對同性戀的聲音不絕于耳,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視對同性戀這一少數群體的保護。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國家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要以此為原則,國家要以包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國民,尊重每一個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選擇。
提及婚姻自由,多數人認為是男女婚姻的自由。在我國第一例同性婚姻案判決中,一審法院根據婚姻法的規定,認定婚姻必須是一男一女的結合。雖上訴方提出了抗辯,但二審仍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基于不同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和社會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在全球范圍內,現今已有多個國家或地區承認了同性婚姻的合法地位。在這些國家的帶動和影響下,在全球范圍內促進并形成了一些與同性戀相關的法律制度。如同性婚姻、登記伙伴模式、民事契約等,這使得同性戀群體的權利在法律層面得到了保護,他們的配偶身份得到了法律的認可。同時,他們擁有了與異性伴侶同等的權利,比如繼承權、收養權等。雖依照中國法律,婚姻應當是一男一女的結合,但隨著社會和公眾價值觀念的變化,人們的思想并非一成不變,公眾對婚姻的態度相較于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在崇尚多元價值的現代,社會崇尚每個人的自由和發展,關注少數群體的價值需求,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對社會每一主體的尊重。
世界各國對于同性戀的態度各不相同,但是隨著同性戀運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將同性戀合法化。南非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憲法中承認同性戀群體的合法權利的國家。該條中不得對性取向進行歧視構成了南非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基礎,這不僅對南非國內同性戀的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動了同性戀保護活動和立法在全球范圍的開展。
在亞洲,由于傳統、文化等因素,對同性戀一向持保守態度。但是日本京都澀谷區的議會在 2015 年以投票的方式通過了同性伴侶的議案,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該法案規定同性戀伴侶若年滿20 歲,則可以獲得由政府頒發的伴侶證書。同性戀伴侶在租房、醫院探視等情況下均可使用該證書,從而享有伴侶權利。這是日本的一次大膽嘗試,該地區法規使得同性戀伴侶首次在亞洲地區得到法律上的承認,在全日本乃至全亞洲都被熱烈討論。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同意將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些國家的憲法中必然包含了平等對待、反對歧視等內容。憲法對國民有著寬容的態度,國家不能利用憲法對具有不同性取向的國民給予歧視。憲法保障每個人婚姻的權利,同性婚姻雖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婚姻不同,但憲法需要采取保障少數不平等的措施,憲法應當對這部分特殊群體予以包容。
我國對同性戀一直持保守的態度,在同性結合這一問題上,我國法律依然處于真空狀態。我國憲法雖然有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的規定,但是它并沒有明確界定婚姻的內涵。一九八零年通過的《婚姻法》明確規定了婚姻關系成立的條件之一是一男一女的結合。將于二零二一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民法典仍然維持了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這是基于中國國情和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選擇。但是,憲法中在對自由權的保護的規定中,并沒有禁止對同性婚姻的保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其進行解釋時應當包含對同性婚姻的保護。所以,婚姻法和民法典只承認異性婚姻的合法性是否違背了憲法的規定,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既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同性戀群體就不應當歧視。相反,我們更應當關注同性戀群體的境遇,從法律層面上采取措施保護他們的權利。但是基于立法體制的考量,加之我國公眾還不能普遍接受同性相戀,所以同性婚姻實現合法化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由于法律中缺乏對同性戀者予以保護的規定,同性伴侶在共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財產、收養等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同性婚姻無法合法化就會導致同性戀群體無法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制度的缺失容易使權利無法得到實現的人逐漸喪失對社會的信任感,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另外。由于法律并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一些同性戀群體在社會壓力下會選擇與異性結婚,這會對婚姻中不知情的另一方造成極大的困擾。因此,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狀況,通過多種途徑改變同性戀群體無法得到社會有效保障的局面。
雖然社會和公眾對同性戀群體的關注度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公眾還不能普遍接受同性戀,同性戀群體在我國依然受到歧視。由于法律并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同性戀群體在無法獲得有效制度保障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些同性戀群體在社會壓力下會選擇與異性結婚,這會對婚姻中不知情的另一方造成極大的困擾。即便有些人選擇與自己的同性伴侶共同生活,但是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的生活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他們不僅要擔心是否會遭受社會和公眾異樣的眼光和歧視,也要遭受同性伴侶在共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財產、收養等問題如何解決的困擾。當同性戀群體的利益一直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他們就會逐漸喪失對社會的信任感,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糾紛和社會問題。同性戀群體也屬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由于社會無法接受同性戀,一些人抓住了同性戀群體不敢輕易公開自己性取向的心理,對他們加以威逼利用,引發了一系列犯罪問題,這不僅給同性戀群體的生活蒙上了陰影,也給社會帶來了嚴重不良影響。立法只規定了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所以異性婚姻要求的是一夫一妻制。但是由于法律并沒有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有些同性戀群體的性對象并不是固定的。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同性戀群體同性伴侶關系之間的不穩定性,這無疑增加了艾滋病傳播的風險。因此,密切關注同性戀群體的社會生存狀況是十分必要的。我國應當從法律層面上對同性戀群體和同性婚姻給予制度上的保障。對同性婚姻的法律規制會對社會生活的穩定產生重要影響。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以立法的形式確認了同性婚姻的合法地位。國外同性婚姻的立法模式主要分為四類,第一種是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同居者模式,第二種是法國所實行的民事契約模式,第三種是英國等國家所推行的登記伙伴模式;第四種是荷蘭、西班牙等國所采用的同性婚姻模式。相較于西方國家,中國對同性婚姻法律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因此,我們需要對世界上現存婚姻的立法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并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出符合中國特色的同性婚姻制度。但是,借鑒外國的制度并不能照搬照抄,必須立足于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澳大利亞所實行的同居者模式為例,同性伴侶想要獲得法律的認可,只需要滿足事實上穩定結合的事實,這種模式只是在有限的層面保護了同性伴侶的權利。與澳大利亞所保護的傳統婚姻制度相比,它只調整同居伴侶在結束同居關系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一系列財產性糾紛,并不調整同居伴侶在同居期間所發生的財產性關系。這種制度并不能全面地保障同性伴侶之間的合法權益,因此,仍需要結合社會現實予以改進。相較于同居者模式,荷蘭的同性婚姻模式雖然從法律層面上規定了同性戀與異性戀享有相同的權利,但是這種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比如在我國,一男一女的傳統婚姻制度思想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得到改變。在現行的社會環境下,如果采取同性婚姻模式,并不能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同,反而有可能會激化社會矛盾。所以,在我國實現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必須立足于中國實際。
首先,憲法條文中應當明確規定性自由,這體現了國家對基本人權的保護。雖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了憲法,但是有關人權內容的保護中并沒有涉及性傾向自由的規定。將性自由規定在基本人權之中,有利于逐漸提高公眾對同性戀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進而促進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進程。[⑥紀紅心. 自由視域下的同性戀及同性婚姻[J]. 法學雜志, 2015, 036(003):86-94.]其次,在制定完備的同性戀法律之前,可以在相關法律中對同性婚姻的相關問題予以規制,以促進后續法律制定工作的順利開展。另外,結合我國國情,可以借鑒登記伙伴制度。因為我國公眾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有些人能夠接受同性婚姻的合法地位,但是同樣也有人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并不能接受男女結合之外的婚姻制度。登記伴侶模式雖然和異性婚姻的法律模式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并沒有打破一男一女的傳統的婚姻模式。因此,這種模式可以有效緩解因思想觀念不同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并且登記伙伴模式也從法律層面上保護了同性伴侶享有合法的權利,比如同性戀群體所關注的同性伴侶之間的財產性問題都能得到有效解決。最后,同性婚姻如果要想獲得與異性婚姻同樣的法律權利和社會保障,必須立足于中國實際,充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制定符合中國特色的同性婚姻法律,比如制定《同性婚姻條例》,以保障同性戀群體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同性婚姻無法合法化就會導致同性戀群體無法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同性伴侶在共同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財產、收養等問題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我國應當從法律層面上對同性戀群體和同性婚姻給予制度上的保障。對同性婚姻的法律規制體現了國家對同性戀這一弱勢群體的尊重和包容,有利于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注釋
①李忠夏.同性婚姻的憲法教義學思考[J].法學評論,2015,33(06):75-82.
②王曉彤.我國同性婚姻的憲法保護探究[D].山東大學,2014.
③夏吟蘭.民法分則婚姻家庭編立法研究[J].中國法學,2017(03):71-86.
④韓大元.人的尊嚴、寬容與同性戀者權利的憲法保障[J].法學論壇,2016,31(03):25-31.
⑤郭道暉.人權的國家保障義務[J]. 河北法學, 2009(0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