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富強
濮陽市開德小學,河南濮陽457000
近幾年,我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旨在重視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將來的全方位發展奠定基礎。因此處于當今形勢下,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樹立新時代教學觀念,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教材,堅持與時俱進,在日常教學中做好學生的榜樣,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同時注意觀察學生的特點類型,根據學生不同需求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為培養高素質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逐漸提升。我國也在開放二胎政策,現在的父母都在教育和生存之間一直在平衡兩者之間的天平,尤其是二胎開放之后,對孩子的教育可能力不從心。孩子的成長缺乏家長的重視,導致孩子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成長處于自我摸索階段,小學生年紀尚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比較容易對教師和家長產生依賴感[1]。很多事物依靠自我判斷,很容易做出不正確的選擇。
小學生年紀尚小,對于很多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和認知,比如明辨是非能力較弱,需要家長或者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但是目前普遍的家長經歷大多都放在了工作上,很難騰出時間和空間對孩子進行引導,孩子教育要靠學校教育,同時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對于學生教育這方面不能很好的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也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教師是一個教書育人的職業,因為會有桃李滿天下的自我價值感的實現,同時也會有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在身,所以不同于其他職業。教書是教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育人是要教會學生如惡化做一個三觀正,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才。小學生處于好動、充滿好奇心階段,對于身邊的事物都會顯示出滿滿的求知欲望。如果這時候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小學生極容易學會一些不良習慣,所以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除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以外,多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學生做一個好榜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習成績需要家長教師的全力配合,同樣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需要學校和家庭的聯手引導。對于文明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需要長期堅持去做,所以教師要時時督促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在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比如上衛生間后要洗手,要注重個人衛生,講文明有禮貌等小事。用良好的文明習慣解決身邊的問題,學校和家長要加強聯系,幫助學生在家里也要注意習慣養成[2]。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進行,才能實現小學生高素質全方位的發展。
小學生身心發展都尚不成熟,需要家長、教師的悉心教導,但是小學生就如同一張白紙,學生成長初期的引導相當關鍵,那么在引導過程中也要注意樹立學生自信心,因為學習中容易犯錯,不能老抓住學生的錯誤不放,鼓勵肯定學生做得好的地方,有利于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尊重學生,有利于和學生形成情感聯結,更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由此達成我們的教學預期目的。
除了家長和教師的以身作則和時刻督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環境影響也很重要。比如教導學生要養成垃圾不亂丟,要丟進垃圾桶里,那么可以提供垃圾桶在這個環境里,飯前要洗手,可以在洗手池邊提供洗手液,等等諸如此類的小事件,環境的細節影響也在告訴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很重要。
綜上所述,學生的日常學習不光是課本知識,良好的課間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學生也異常重要。教師和家長的身份缺一不可,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因為家長是所有孩子的啟蒙教育老師,所以不能單依靠教師的力量。而在學校期間,教師應樹立現代化教學觀念,不斷突破與時俱進。了解當今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因材施教,結合目前的現狀,不斷調整創新。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能養成課間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國家培養高素養全方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