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博
(西華大學 四川成都 610093)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3個“五年規劃”大致可以得出三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在發展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發展理論,在認清歷史方位和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的基礎上不斷鞏固、充實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在尊重客觀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科學規劃發展戰略和重大任務;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政府宏觀調控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而青年作為一個具有較高思想覺悟的先進群體,在國家前途命運的緊要關頭總是能夠積極地認知自身歷史存在,總是勇于自覺擔負時代所賦予的重要使命。從百年歷史中傳承發展青年精神,挖掘“五年規劃”與青年運動的邏輯內涵,就能夠引導青年運動朝著更加有利于國家建設的方向蓬勃發展、昂揚前進。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從1919年五四青年運動以來,救國圖強、建設國家、改革復興的歷史責任就始終與青年精神聯系一起,奠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群體的角色擔當。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家利益與發展性質的變化,青年精神在五四運動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中,把握當代青年運動的特點,在跌宕起伏的民族歷史中挖掘青年精神的貫穿脈絡,才能深切體會當代青年強烈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才能深刻把握青年運動的規律,更好地引導中國青年在服務于“十四五”規劃國家建設的進程中綻放新的生機活力,迸發更為強大的潛力。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存在的靈魂,未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2]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崛起的工業文明在中國對孱弱的世襲農耕文明產生了摧枯拉朽的沖擊且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這一結果刺激了列強瓜分海外殖民地的野心,直接導致了繼之而來的各種侵華戰爭,這使中國先進青年分子感到空前的危機,然而,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斗爭也屢屢受挫。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勝利的好消息傳入國內,瞬間引發了中國青年熱烈的愛國情懷,一時間“公理戰勝強權”“民族自決”等名詞概念不絕于耳。然好景不長,1919年1月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出于對國家主權的維護,提出戰后收回德國在山東強占的權益的合理要求遭到無情回拒,各國列強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無視中國人民的正義訴求反而將山東主權移交日本。面對這一令人失望的外交結果,對外依賴嚴重、孱弱可欺的北洋軍政府卻準備在合約上簽字,此番喪權辱國之行徑讓中國青年份子痛心疾首,“民族自決”的理想終在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治下成為一番空想,由此,中國各界青年不堪受此凌辱決定憤然而起喚醒民族于危亡之邊緣。5月3日晚,“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禮堂召開全體學生大會,并約北京十三個中等以上學校參加?!盵3]青年學生滿腔怒火,義憤填膺,其報國之赤忱在大會上淋漓盡致。“法科學生謝邵敏悲憤填膺,當場將中指嚙破,裂斷衣襟,血書‘還我青島’四字,揭之于眾。”[4]5月3日,北京高校三千多青年學生走向街頭發出吶喊并云集于天安門游行示威。“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抵制日貨,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等口號陸續提出,隨后青年學生行至曹宅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體現了大無畏的民族精神和高亢昂然的民族氣節。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很快在全國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回應,而軍警緝拿、鎮壓學生這一行徑更加激化了全民族的憤慨之情,由是,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愛國運動滾滾而來,以青年學生為先鋒涉及工商軍農教育等社會各界的大聯合促成了這場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的五四運動的完全勝利。而五四運動在振奮全民族精神的同時亦成為了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習近平曾指出“五四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的先進價值觀。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都是我們今天依然應該堅守和踐行的核心價值,不僅廣大青年要堅守和踐行,全社會都要堅守和踐行?!盵5]五四精神是當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人民上下求索、艱苦奮斗所確立的理想和信念,對五四精神的發揚有利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必不可少的精神內涵。
在五四精神的旗幟下,無數青年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從1955年9月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的召開到1955年12月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6]廣大中國青年將滿腔愛國熱情轉化為上山下鄉支援社會主義建設、保衛新中國的實際行動。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青年又在黨的號召下將五四精神融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祖國的進一步繁榮做出貢獻。1979年3月“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1990年“學雷鋒精神,做四有青年活動”再到1993年“青年志愿者行動”。青年精神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式與永不褪色的本質。因此,在“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對“十四五”計劃的展望之中,要以思想之“矢”射新時代青年運動之的,讓青年在黨的號召下傳承、發揚四精神,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使五四運動的精神旗幟在新時代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習近平曾在95周年的大會上著重強調:“95年來,我們黨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著青年的熱情和奉獻”[7]當今青年的發展前景之廣,發展潛力之大,亦深刻源自于黨和國家長期以來對于青年工作的高度關心與充分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需要來自于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過程中,絕不能忽視廣大青年作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后備力量、作為推動社會變革生力軍的巨大作用。當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應該梳理青年作為與國家建設的歷史性內向聯系,珍視青年力量并輔之以正確導向,為其發展、成才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1953年國家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作為此一時期指導國家各項工作的大方針,隨后全國上下都開始將學習過渡時期總路線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加以執行,而青年作為知識水平較高,接收能力較強的群體便擔任了此一時期學習宣傳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排頭兵,“東北、西北、云南團校都增設了有關總路線的課程,農村中已有四十萬團的專職和兼職干部在黨的各級干部會議中受到了教育,如陜西省每個農村團支部平均都有一名到三名團的骨干參加了學習?!盵8]青年通過學習、宣傳總路線的內涵及其實施依據,有力地助推了黨的政策在農村、工礦領域的動員、實施力量。在國家“一五”計劃實施期間,糧食的供需矛盾問題日益突出,而糧食問題又關系到物價的穩定狀況,因此,造成了短時間的人心恐慌。為解決此一問題,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分別出臺了《關于糧食的計劃收購于計劃供應的決定》與《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由國家組織的大規模統購統銷和農業合作化運動隨之而來,而廣大基層青年則運用讀報組、黑板報等多種形式輔助黨在統購統銷、農業互助合作等方面的宣傳工作,“四川省昭化縣曲窘鄉的團員,在黨的宣傳站統一領導下,組成了廣播宣傳小組,在宣傳中采用開院子會和個別談心的方式……同時舉辦圖片展覽”[9]在之后1956年的掃盲運動中,青年這一群體更是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國十四歲以上的人口共有三萬九千八百三十五萬人,其中文盲約有三萬一千一百二十一萬人,文盲約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八,青壯年中文盲竟占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10]由此可見,青年不僅是掃盲運動的主力軍也是掃盲運動的主要對象,而青年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客觀上大大助推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共領導人民編制、實施了包括“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在內的七個“五年規劃”,在這一過程中,國民經濟的發展從單純地由計劃性指令為主要導向逐步轉變為尊重客觀經濟發展規律、積極協調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這一時期也實現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不斷轉化。從“六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實施的35年時間,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群眾從解決溫飽問題到總體實現小康社會,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與此同時青年的作為與擔當也隨時代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從五四時期呼吁救亡圖存、“民主”“科學”的吶喊,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積極投身工業建設的奮然拼搏,青年迎來了新時代所賦予的新的要求與責任。歷史表明中國已步入后工業化時代,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特點與趨勢都證明了創新的空前作用。青年作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先進群體,其本身就代表著新興的希望,是未來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這就要求新時代青年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傳統,將個人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實現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學習新的科學技術與理論知識,不斷更新觀念思想,提升各方面素養,做到內外兼修以適應、服務于新時代條件下黨和政府愈發多元化的政策目標,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網絡強國戰略”以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中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中不斷發揮自己的優勢,唯有如此,廣大中國青年才能在社會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中,認清自己的歷史定位,擔當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青年以及青年工作代際認知的基礎之上的,是在新時代我國青年工作的具體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思想理論為黨和政府指導新時代青年運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習近平曾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盵11]黨對領導青年運動工作的重視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澤東一代的領導人,他在與北方青年的談話中就曾表示:“北方青年為民族解放斗爭的先鋒,他們的大多數,應該團結,為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到底?!盵12]鄧小平也對青年及青年工作表達了充分的重視,其在1956年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一切事業的繼承者?!盵13]在后來的1980年,鄧小平更是提出要加強做好共青團和少先隊的工作。而以江澤民為首的國家領導人依舊堅持了領導青年工作的優秀傳統,他在過往青年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指出:“黨和國家對青年人始終充滿殷切的希望。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對青年人,第一要愛,滿腔熱情地愛護他們;第二要嚴,對他們要熱情幫助,要有批評。”[14]而面對國際環境風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紀,胡錦濤同志特別強調了積極引導青年人將滿腔青春熱血投入到黨和人民偉大事業中去的導向性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青年的教育和引導,在全社會形成愛護青年、關心青年和鼓勵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業的良好氛圍?!盵15]綜合觀之,黨中央領導人對青年工作的重視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具有政策的持久穩定性和理論思想的體系性。
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任務的緊迫性再加之年初春節期間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巨大國民財產損失和經濟壓力使得脫貧攻堅的決戰顯得尤為艱難,在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面前黨領導力的重要性便尤為凸顯,這給予了我們在青年精神構建工作上的反思。青年工作是一個漫長而宏大的信仰工程,因此,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事關國家、民族未來發展和黨的崇高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來審視對青年工作的領導,其大致從遠大理想、熱愛祖國、責任擔當、砥礪奮斗、以及學習本領五個方面對當代青年提出了要求和希冀?!芭囵B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系列根本問題的回答也與青年工作的指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的接班人,是助推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重要有生力量,因而青年必須堅定黨的領導,自覺與黨之初心、使命對接,在建設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之價值。新時代青年必須認清肩上重任,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堅決擁護黨對青年工作的領導,在實踐奮斗的進程中不斷增強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要始終如一堅持對黨的領導的信仰?!爸袊伯a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勝利的根本保證?!盵16]中國青年運動的政治方向從本質上講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密聯系,青年作為活躍自覺的社會群體,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又為其運動提供了大的方向與基本遵循,而“十四五”規劃中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統籌推進,國家發展從“量”到“質”的全面飛躍,都離不開青年的青春,離不開青年事業的蓬勃發展。因此,廣大青年必要繼承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盵17]而唯有如此方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展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的青年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8]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的事業便始終與國家前途與命運息息相關,在民族危亡的歷史緊要關頭總是青年率先為人民和國家發出振臂高呼,輾轉奔走。青年運動的方向應該始終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題,不同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擁有不同的精神內涵。只有認清青年在民族歷史中的重要作用,體味青年身上那股“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愛國豪情,把握青年運動的客觀規律,才能梳理總結出“十三五”規劃中青年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巨大推動作用,才能正確導向中國青年在“十四五”規劃國家建設的長遠事業中認清角色擔當、忠于歷史使命、陷于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