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軟實力”,又稱之為軟權力,其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學者約瑟夫·奈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他在《軟實力的挑戰》一文中對其作了較為完整、系統的定義:“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吸引力,它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獲得理想的結果,它能夠讓其他人信服地跟隨你或讓他們遵循你所制定的行為標準或制度,以按照你的設想行事。”根據約瑟夫·奈的觀點,“國家的軟力量主要來自三種資源: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它在海內外都能真正實踐這些價值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被視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時)。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文化體現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影響力,文化軟實力與硬實力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轉化,構成一個國家文化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文化軟實力理論的基本出發點來看,其實討論的就是作為意識形態性文化的社會作用問題,即文化的控制機制和控制行為問題。這樣,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中的文化范疇也就是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范疇。從文化的社會地位和作用來看,馬克思曾經論述過,各種意識形態總是以抽象的理論形式體現特定的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統治階級的思想總是占統治地位。隨著時代發展文化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就必須要堅定不移的大力發展文化軟實力。
任何社會的主流文化,其本質都是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的肯定、確認以及追求。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問題就是價值觀問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是非觀念、共同的道德準則等等,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而這種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與傳承都是需要文化軟實力的創造、蓄養。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指引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旗幟,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道路越走越遠,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的思想文化蜂擁而來,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主要表現在:一人們的思想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二西方思潮的滲透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盛行;三是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進一步盛行。針對這種情形,我們必須堅守底線,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實踐,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首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當前文化競爭成為國家競爭的一個有力支柱,想要在國際舞臺上取得文化競爭的優勢就必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需要文化產業的支撐。文化創意產業是以文化為依托、以創意為核心、以產品為載體、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為基礎、以高科技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手段為主導的新興產業,它具有文化性、創意性、知識產權性、高附加值性、高技術和高關聯性等特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意義。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有效途徑。
其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長久發展的血脈。對于任何國家或民族而言,傳統文化是根植于本國本民族千百年悠久歷史之上的優秀文化結晶,是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對一個民族而言,傳統文化不僅是本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全人類共同享有的文化資源。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僅僅局限于對傳統文化的守舊,而是將傳統文化與當今的信息技術相融合,用高科技將文化塑造的更加完整系統,以高科技為載體將文化整合為文化產業鏈。并將之輸出,真正的走向國際社會的舞臺,彰顯民族文化特色。
最后,吸收世界各國文明優秀成果。目光短線,閉關自守只會讓自己的格局越來越小,相反,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國家文化反而會促進文化的發展。當今社會,文化的繁榮昌盛離不開不同文化之間的彼此交流。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文化必定有其可取之處。因此,我們在發掘和弘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還應當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借鑒其他國家在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的經驗,博采眾長從而為己所用,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