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娟娟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
當前,國際上流行的合唱訓練中的教學方法,主要有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音樂教育法。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法特色是體態律動教學。它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把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柯達伊音樂教育特色是使用首調唱名法及柯爾文手勢,以歌唱教學為主,從簡單的單聲部旋律到輪唱、合唱等歌唱形式,都是以清唱的方式來實施教學,而且不依賴任何樂器的伴奏。奧爾夫音樂教育不太重視多聲部和聲,而是倡導元素性的音樂思想,奧爾夫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為此他還發明了一組很容易掌握的打擊樂器。而在國內童聲合唱領域,雖然有著大量豐富的實踐,但是尚未出現較為完整的、系統的、行之有效的且廣為推廣的教學方法或教學體系。基于此,作為合唱界的老前輩張以達老師,在大量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基礎上,摸索創立了“多聲部整體視唱教學法”,彌補了合唱教學領域的空白。
我們首先來看看其教學目的、教材的選取以及唱名法是如何安排的。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的案例來闡釋這一教學方法的應用。最后,在此基礎上我們歸納和總結其特征,指出其對童聲合唱可能產生的影響。
“整體視唱”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培養以下七種能力來設計和訓練的,包括構唱、模唱、聽辨、掌握各類節奏及表達、分辨各類節奏格律、掌握樂理及初級和聲知識、掌握初級的曲式知識等。其中,構唱主要有:自然音程(小二度至大七度)、四種三和弦①、六種七和弦②。模唱主要有:二聲部(5-10個音)、三聲部(3-5個音)、四聲部(3-5個音)。聽辨主要有:自然音程(小二度至大七度)、四種三和弦及其轉位、六種七和弦及其三個轉位。掌握各類節奏及表達主要有:常規節奏、切分節奏、非常規節奏(三連音、五連音、七連音等)。分辨各類節奏格律主要有:揚抑格,抑揚格,抑揚抑格等。掌握樂理及初級和聲知識主要有:從譜面到聽覺上分辨各級上的離調(附屬七和弦解決到副主和弦)及一級關系轉調。掌握初級的曲式知識主要有:能從譜面和聽覺上判斷變奏曲式,復部曲式,回旋曲式等。
整體視唱的訓練教材以美育為宗旨,全部教材以中外經典曲目和名曲為主。從第一首曲目開始,全部用二聲部以上的作品(有些齊唱需經加工或縮編為二聲部,根據進度逐漸擴展為三聲部、四聲部)。教材的選取,既要遵照調號由淺入深,又要兼顧每首合唱教材音域適中。例如,高聲部從小字組b--小字二組g,中聲部從小字組a--小字二組f,低聲部從小字組g--小字二組e。具體來說,第一學年(32周,相當于8個月)采用大小調體系素材及純律體系進行訓練,第二學年(32周,相當于8個月),采用中國民族調式素材,結合五度相生律體系訓練。第三學年(32周,相當于8個月),在前兩年基礎上,訓練較難技巧,曲目選用近現代合唱精品。
整體視唱的唱名法采用固定唱名法為主,首調唱名法為輔。當然,以首調唱名法為主進行訓練,也是一條路。總之,只要最后能熟練完成各種變化音程的構唱,上述兩個辦法都是可以的。
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的案例來看看這一教學方法是如何應用到實踐當中去的,以一堂90分鐘的訓練課為例。具體來說,其訓練環節主要包括長音訓練、構寫和構唱練習、不協和音及其解決練習和看譜即唱等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長音訓練,要在每堂課前練一次。即,在鋼琴上彈奏標準音后,請大家用“lü”唱出。要求學生們做到“保持音高,保持高音位置”;不花、不過電(vebrato)、不串門(滑上滑下)。持續一段時間(半分鐘以上)后,校對鋼琴的標準音,指出偏低或偏高。再唱,直到標準音唱準。
第二個環節是構寫及構唱練習。首先,在黑板上寫上高音譜號及四個“A”音,請同學上來分別構寫下小二度、下大二度、上小二度、上大二度。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寫錯了不要緊,讓其上來修改,直到改對為止。其次,全體看黑板構唱。再次,老師用手勢進行訓練,即下小二、上小二用平開手掌向下平移、向上平移;下大二、上大二用二指向下指,向上指。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律不用鋼琴帶,否則就不是構唱而是模唱了,達不到訓練學生自己分辨大、小二度的能力。在每次構唱大、小二度的過程中,由老師判斷是否高了還是低了,寬了還是窄了。在每次構唱后要回到原來的音高,這時,必須用鋼琴校對下,是否回到了原高度。同時,在訓練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對鍵盤有所認知,對音程距離有視覺形象,比如提前在黑板上畫好鍵盤圖。
第三個環節是不協和音及其解決練習。音樂的魅力就在于從不協和到協和,從不完滿到完滿,而離開了二度及增四、減五度,只有三度、五度及其轉位六度、四度的音響,是平淡的缺乏緊張度的。所以,我們選用了大、小二度及其解決。聽辨的第一課是要抓住音樂表現力的要害,掌握了這一解決的過程,對合唱中所有類似的和聲進行都有指導意義。其具體步驟為,首先,將全體學生分成兩個聲部;其次,在鋼琴上彈出二度和聲音程,要求模唱出各自音高。比如,高聲部聽高唱高,低聲部聽低唱低。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剛開始要很快找到各自音高有些困難,但幾經指點、調整,就會有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最后,一旦找到,開始按老師手勢做“解決”,經過調整控制,達到純凈協和為止。
第四個環節是“看譜即唱”訓練。這是全部訓練的結果,前面的標準音、構唱、模唱、聽辨等四項練習都是為這一訓練做準備。在看譜即唱前,要求學生進行和弦序進練習,即張老師設計的T-SD-T和聲模式練習。在開始視唱曲譜前先唱兩遍和聲模式,固定調和首調各一遍,對調式調性感的建立大有裨益。在此基礎上,才開始看譜即唱練習。以《故鄉的親人》為例:第一步,先讓大家回憶標準音“A”;第二步,通過“A”,找到《故鄉的親人》的第一個音;第三步,請同學說出“看譜即唱”三要素,包括表情術語,即“中板”;調號,即C大調無升降號;拍號,即C,也即4/4。第四步,給三分鐘,各自視唱譜子;第五步,進行“看譜即唱”:全體用右手先打兩小節預備拍,慢唱不停頓。第一遍固定調視唱,第二遍首調視唱,第三遍再用母音“lü”視唱,最后第四遍填詞唱。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遍唱完后,老師進行簡短的提醒,如哪處拍子沒有唱足,哪處哪聲部偏低,等等。第五步,開始合伴奏,這遍不用打拍子,要求學生用余光看指揮,實光看譜子,加固對合唱曲的整體印象。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做簡短的點評,指出應注意的地方。第六步,全體做“應變”訓練,與伴奏合作,用《故鄉的親人》這一曲子,做非常規的快、慢、斷、連、強、弱、動、靜八項練習。要求學生余光看譜子,實光看指揮。指揮在不該慢的地方,忽然放慢,在不該斷的地方忽然切斷,在不該弱的地方突然減弱,最后直到唱完此曲。如果學生覺得該曲目容易,還可在整個排練結束時,全體背唱一次。當然,有時候孩子們會喊叫“背不下來”。但不要緊,還是應該鼓勵學生背唱下去。在背唱過程中,老師可以發現問題,加以提醒,督促孩子們加以糾正,從而使整堂課的訓練更完滿。
綜上所述,“整體視唱”的教學形式有別于傳統院校的“基礎視唱”教學,存在以下特征:一是整體的而非個體的。“基礎視唱”作為音樂專業學生的基礎科目,其實質是“個體視唱”,而“整體視唱”是把全體學生作為合唱整體進行教學,因此它更適合于合唱團和管弦樂隊。二是生動的而非呆板的。“整體視唱”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大量中外經典曲目的感性練習以及廣泛的樂理知識,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及音樂鑒賞力。三是聯系的而非孤立的。這一方法強調合唱學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同時唱法與樂感和音樂鑒賞力也是相輔相成的,而非僅僅是唱法技術的改變或提高。相應的,隨著樂感以及音樂鑒賞力的提高,合唱團或樂隊有了良好的基礎,又能促進團隊質量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從而促使團隊合唱的水平不斷提高。
注 釋:
① 四種三和弦指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減三和弦及解決、增三和弦及解決。
② 六種七和弦指大小七和弦(D7)、小小七和弦(TSVI7)、減小七和弦(DVII7)、減減七和弦(DVII7)、大大七和弦(T7)、小大七和弦(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