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楠/ 馬曉男/ 張勝芳 (衡水學院)
新時期以來,隨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制定與實施,中小學音樂課程也越來越多的受到各類各級中小學的重視,無論是開課率、學時以及在學校教育中所占的地位都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硬件設施以及師資配備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在一些中小城市中,音樂課仍然沒有進入相關教育部門、學校的主流視野,被忽視、被占用的情況仍然比較嚴重。與此同時,校外特長班中的音樂課程卻受到了家長們的瘋狂追捧,鋼琴、小提琴、古箏、二胡、薩克斯等音樂類課程常常人滿為患。
客觀來說,現在中小學音樂課的開課率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大部分中小學都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有專業的音樂教師,每周也都能保證上一次音樂課。但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顯示,實際的情況并不容樂觀。一所學校往往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班級,但一般只會有一個專門的音樂教室,教室里多媒體、鋼琴、合唱臺、各種音樂教具一應俱全,但是根本無法滿足這么多班級的上課需求,因此,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室長期以來處于閑置狀態。只是遇到錄制精品課,上公開課或者上級領導檢查時才開放。現在很多學校都開設了第二課堂,報名音樂類(如:合唱、古箏、二胡、薩克斯等課程)的同學可以每周多去一次音樂教室排練,但畢竟涉及到的人數有限,不能“惠及”全體同學。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提了很多年,但在大部分地區的普通中小學中,音樂課仍然是作為一門“副科”出現的。中小學的音樂課時基本能夠保證,但由于與“小升初”、中考、高考關系不大,所以,音樂課在學校的受重視程度仍然偏低。家長們在課下焦慮的都是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音樂課幾乎是一個“透明的存在”。另外,音樂教師在評獎、評優、職稱晉升等方面與其他科目的任課教師相比,全面處于下風。他們每年最風光的時刻僅僅存在于全校的大合唱、六一兒童節或者藝術節等有限的幾天中。無論是音樂教師還是音樂課都沒有脫離被“邊緣化”的狀態。
據課題組調查了解,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學音樂課就是簡單的“唱歌課”,甚至是“音樂欣賞課”。有很多音樂教師在音樂課上就是用多媒體播放現成的歌曲,聽幾遍后,帶領大家唱兩遍。更有甚者,整節課就是播放歌曲,至于課本上的樂理、視唱等音樂基礎知識,老師懶得講,學生也沒有興趣聽,老師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更不愿去費力不討好地講解樂理和視唱的知識,最多也就是把樂曲的創作背景或者與作曲家有關的逸聞趣事講講了事。
以前音樂課常常被其他課程所占用,雖然這種情況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在期中、期末以及各類學科競賽來臨之際,音樂課仍然常常面臨著被占用的可能,這也會使學生在心中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音樂課是不太重要的。
根據課題組的實地調研,再加上親身經驗可知,目前各個校外音樂特長班可以說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由于其本質上是商業機構,大部分校外的音樂特長班都會把追求經濟利益作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首要任務和追求的最終目的。他們熱衷于參加各種像“藝術類培訓機構的生存、發展”之類的培訓而較少從“音樂性”、“藝術性”出發,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校外音樂特長班的老板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教的好不好我不管,但能把學生留下才是王道。”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校外音樂特長班的教學更像是一種商業活動,與“音樂性”、“藝術性”相去甚遠。
每個把孩子送到校外音樂特長班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都是抱有較高希望的,因為畢竟每節課的課時費價值不菲。在這樣的情況下,校外音樂特長班的老師在教學中也只能片面追求音樂的“技術性”,曲目會彈即可,甚至有的老師只教樂曲的前兩頁,因為考級的時候,老師很少聽樂曲的后半部分。至于樂曲的背景知識、作曲家的生平、作品風格、表現特點等幾乎都是一帶而過甚至只字不提。這就造成了很多琴童只會機械的演奏有限的幾首曲目,而提到“樂理”“視唱”等知識的時候,他們幾乎是一無所知。
校外音樂特長班為了節省開銷,一般會找在校的大學生來代課,一旦學生畢業或者其它原因離開,特長班只能再重新找人代課。因此,校外音樂特長班的師資流動性很大。往往學生跟著一位老師剛剛適應,就不得不重新換老師,這樣的現狀很不利于學生長期的學習。
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音樂教育又是實施素質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各個中小學要適當增加學生在學校音樂課的課時,并一定要強調上課的有效性。規定在音樂課上必須要有一定的學時保證向學生講授“樂理”、“視唱”等音樂的基礎知識,并引入合適的考核機制,使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都重視音樂課程的學習。只有同學們的音樂基礎知識學好了,才有可能在音樂的藝術性上走的更遠。
學生們有了在學校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那么,校外的音樂特長班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音樂技巧的學習上來。但我們都知道,沒有藝術的技術是沒有靈魂的,所以,校外的音樂特長班的教學在教授音樂技巧的同時,也要滲透“藝術性”的教學,這也是音樂這門藝術的本質要求。如果還是像以前那樣只是一味的教授音樂技術,那就失去了音樂學習的最終目的。
目前,學校的音樂教育有完整的課程標準、實施方案、監督機制和反饋機制。但校外特長班音樂課程的授課情況處于無人監管的地帶。各地的教育部門可以根據自己當地的實際情況,把各個校外音樂特長班召集在一起,共同制定屬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課程標準和實施方案,而這些課程標準和實施方案要與學校的課程標準和實施方案有機的銜接和融合。當然,教育管理部門也要成立相關的監督機構,定期和不定期的履行自己的監督、反饋的職責,督促校外音樂特長班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
經濟發達和條件允許的地區,也可以修建更多的音樂教室和音樂學習場所,招聘更多的音樂專業的教師,在每天放學或者周末等業余時間,在學校開設音樂特長班,這種特長班要本著公益的原則,不收或者象征性地收取一些學費,本著面向更多同學的原則開展音樂特長課。一來,同學們還是在校園內學習,對于環境比較熟悉。二來,學校和教育部門比較容易監督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音樂特長的學習可以說是如火如荼。當然這也暴露了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焦慮情緒。家長們在學生的學校音樂課外,幾乎都會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個音樂的種類來學習。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確實也需要音樂的陪伴。正是這種高漲的學習需求催生了眾多的校外音樂特長班,特長班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家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需要,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的問題。教育部門出面將中小學音樂課程與校外特長班音樂課程有機地銜接起來,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的普通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