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興軍
山東省泰安市實驗學校萬境水岸小學,山東泰安27100
在小學階段教學中,語文是一門至關重要的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通常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效率的提升。而新課改背景下,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啟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基于此,本文將從借助教學情境教學方法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以實現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根據教師的小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因材施教地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最終實現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采取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面對具有較強知識性的學習內容中時,筆者認為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教學方式,去除與學習關聯(lián)不大的繁雜內容,首先幫助學生了解課程的重點,在清晰了教學目標之后,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投入熱情。
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教學中,其中的教學重點在于如何幫助學生學習課文中在圍繞一個意思的情況下將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其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從課文中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邊事物的習慣和對中國歷史遺產的熱愛與保護。因此,在課程的一開始,我一邊拿出事先打印好的趙州橋的圖片,一邊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請看這座雄偉而美觀的橋,誰知道它叫什么橋?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點?是誰設計建造的?”有了這樣的問題創(chuàng)設,學生們大腦中的那根弦很快被繃緊,也引起了對課文探究的興趣,很自然、貼切的地就進入到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然后,筆者為學生們進行了課文泛讀,從中尋找答案,通過對課文的初讀,增進了學生對“趙州橋”的整體感知,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玩是他們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無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過于急躁的進入課堂教學,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大腦思維,則會增加學生課堂學習的疲乏感,沒有好心情的學習將是無趣的,也必然成為一種思想負擔[1]。”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特點,適時創(chuàng)設與課堂知識密切相關的游戲教學情境,喚醒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參與熱情,激發(fā)其探索欲望,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如,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荷葉圓圓》教學中,筆者事先準備了一些頭飾,讓學生根據課文朗讀的內容進行分角色表演,在這種教學嘗試中,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都非常高漲,積極踴躍的參與,表演非常投入,朗讀也特別有感情,在這種教學氛圍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為透徹,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進師生情感交流,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自信。
余文森教授曾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中闡述:“情境創(chuàng)設應強調生活性,其實質是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2]。”由此可見,教材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借助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認知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教學中,考慮到生活在現代的三年級學生對古橋認知的有限性,我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了從古代到現代的各種各樣的橋,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橋”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聯(lián)想身邊見過的橋的樣子來結合課文內容,了解趙州橋的特點、外觀和歷史地位等,進一步增強對能穿越千年時光的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理解造橋難度,通過“趙州橋”領略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發(fā)學生保護古橋梁等建筑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動手自己造紙橋,從而更深刻的理解到造橋的不易。教學結果表明:此法不但增強了學生對識記生字的理解和認知,增強對趙州橋“堅固”含義的深刻理解,更從內心油然而生出一種保護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的決心和自豪之情。
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法,其實施都離不開教學語言,否則將無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即便創(chuàng)設了相關情境,也無法達成教學目標,發(fā)揮情境教學的作用,由此可見,教學語言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基礎[3]。為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需求,激發(fā)其探知欲,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方式錘煉語言描繪情境,以提升學生學習“圍繞一個意思的情況下將一段話寫清楚的方法”。如,在《趙州橋》第二自然段解讀中,筆者通過指名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畫的方式將文中具體寫趙州橋雄偉、堅固的詞句畫出來,重點理解“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沒有……只有……橫跨”“創(chuàng)舉”等詞句的含義,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情感,由此,學生總結出“趙州橋雄偉,十分堅固”的特點。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通過持續(xù)的實踐和反復的訓練得來[4]。為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根據教材的特點,筆者在《趙州橋》的第三自然段進行了大膽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自學。先找重點詞“美觀”,再總結出“趙州橋什么地方美觀?怎樣美觀?”然后通過同桌組隊討論的方式結合自學,找出文中關于“龍”的描寫的句子,并標出共描述了幾種龍。在此過程中,筆者還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出了三種龍的形態(tài),學生通過對圖片中各種龍栩栩如生之姿態(tài)的觀察,結合圖畫對文中所提到的“纏繞、前爪、抵著、回首遙望”等詞語的內涵進行理解參悟。并通過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和分角色讀等不同形式的反復朗讀,體會其美感,盡量做到人人參與,各個實踐,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品位文中龍“活”的感覺,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此外,筆者還引導學生發(fā)現文章的寫法特點,根據龍的描寫的句式關系進行“總—分”寫法的替換,圍繞所學的“橋”這個詞,用“有的……有的……所有的……”進行創(chuàng)作,實現了訓練聯(lián)誼,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均得到提升,可謂起到了“一石三鳥”之效。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增進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易”、“趣”和“活”,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