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儒
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第二小學,廣西南寧 530000
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在小學教育階段得到滲透的背景下,培養學生形成綜合學習能力,獲得豐富學習體驗成為了一項重要目標。生本理念強調了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小學數學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多層深入的角度對小組合作以及多層次教學形成清楚的認知,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尋找二者之間的結合點,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學生開展教學活動。
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之前,應該對小學生在學習能力、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為其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的均衡發展。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都應該體現出針對性,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相適應。最重要的是,教師為學生設定的教學目標應該體現出層次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按照適合自己的目標學習和獲取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講解到“混合運算”這個部分時,可以先對班級同學的數學水平和學習情況通過課前小提問或者調查小問卷的形式進行大致的了解,然后在教學進行到這一部分時,對班級的學生進行不同小組的劃分,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設計和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比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問題一、小明有60元錢,他拿錢去買鉛筆,每支鉛筆的價格是2元,那么買10支鉛筆后,小明還剩多少錢?問題二、小明在用10元錢買了一個文具盒之后,用剩下的錢買了5個筆記本,那么每個筆記本的價格是多少?這兩個問題在難度方面是遞進的,分別針對于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個問題的難度相對于第二個而言明顯要低一些,可以針對數學基礎較薄弱的學生;第二個問題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難度的提升,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做出合理的學習安排。
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安排學習內容時,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對各個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以及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形成正確的認識。這樣才能凸顯出教學內容的層次性[1]。教師可以按照由易到難的過程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在講解新知識之前,將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作為載體,導入到課堂當中。并且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增強教學的豐富性和層次性,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相互交流中,實現解題思路的互補以最終能合作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教師講解到“加和減”這個部分時,就可以在對學生實施分組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如下的問題:現在這里有一個籃子,里面有10個蘋果和5個梨,那么籃子里一共有多少個水果?顯然這是一道非常簡單基礎的加法題,全班的學生幾乎都能回答出來是10+5=15,一共有15個水果。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如果現在籃子里有18個橘子和29個香蕉,那么可以設計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呢?此時處在不同能力水平的小學生就可能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比如最基本能想到的這是籃子里一共有多少水果?就在原來問題的基礎上變成了兩位數的加法題;還有同學善于思考的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小明從籃子里拿走了6個橘子,這時候籃子里還剩下多少橘子?就又將問題變成了一道簡單的減法題;而數學知識掌握更好的同學又會想到更復雜的情況:小明從籃子里拿走了6個橘子后,小紅又從籃子里拿走了8根香蕉,現在籃子里還有多少水果了?就變成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加減混合運算。如此通過小組的合作分工,教師可以組織處于不同學習能力所分成的小組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數學計算知識展開思考和討論,并且問題的難度可以層層遞進、逐步提升,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直到能夠熟練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討論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主體環節。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對其劃分成“組內存在差異,組間保持相當”的小組,使每個小組中都包括學習能力較弱、學習能力中等以及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并分別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引導其在組內進行探究和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組內其他學生參與學習,從整體性角度提高數學教學效率[2]。
例如,教師講解到“圓”這個部分時,除了講解基本的理論知識點,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合作中去,并且給每個小組安排不同的思考和學習任務,比如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討論圓的概念和特點;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運用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解決相關的應用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嘗試自主推導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同時教師要主動加以鼓勵和引導,觀察每個小組的討論和思考的情況,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及時進行解答,并且教師為每個小組留有足夠的自主學習和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在小組討論完成后,各小組交流討論的成果,并且將討論的問題的答案總結出來,可以集體發言也可以派代表發言,教師從學生的展示發言中發現問題,對的地方給予鼓勵和肯定,有問題的地方再指出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進行總結,來幫助能夠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在多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但是教師的引導作用仍然不容忽視。教師應該仔細觀察每個小組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并分別為其提供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引導。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在不偏離學習主題的條件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針對數學知識展開探究和學習。
例如,教師講解到“倍數和因數”這個部分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想要稱量出1億個蘋果的重量,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如果教師不加引導,學生可能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是混亂而沒有邏輯思路的,因為一億對于小學生來講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在沒有掌握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對倍數沒有一個明確概念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會望而卻步,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因此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每個小組的學生展開討論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學習的側重點。
綜上所述,將小組合作和多層次教學實施有機整合并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當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教育發展新方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多層次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差異性合理安排多層次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通過本文對小組合作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多層次運用路徑展開的一系列淺談,希望能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