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華
蒼南縣靈溪中學(蒼南縣三禾高級中學),浙江溫州325800
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最大變化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打造活動型課程。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全面發展的能力和學科素養,這是新課標下政治教學的應有之義。從教學行動研究角度出發,課堂教學能否落實新課程理念,達到預期的目標和結果,它更需要在“教學理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并實施。這意味著在新課程的實施實踐中,師生換位已成為政治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教學現實。
教師,是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新課程要求教師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由知識型教師轉為素養型教師。因而教師的成長,也意味著課堂質量的提升。“教師應該首先是學習者,然后才是高效課堂的執行者”,教師需要在學習中探索學的途徑,然后,才能更好地實現指導學生學的教學任務。教學,應該先從教師的學開始,這句話點明了高效課堂觀之下的研究視角的轉化,也拓展了教師角色內涵的深度,
課前準備是上課的前提,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準備階段。在此階段,教師不僅要明確新課程標準、熟悉并構建教材內容知識框架和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要從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目標、創設各種情境,考慮學生對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做角色換位思考:若是“我”學習這一章節內容,我有哪些學習的基礎,會遇到怎樣的問題,我習慣于如何思考,我可以從同伴、老師那獲得什么幫助……研究“學”在課堂上的一般規律,并從“學”的一般途徑掌握課堂內容,如此不僅對教學內容做到胸有成竹,整體把握,而且能巧用資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總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科活動是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途徑。構建活動型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關注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也是新課標對課堂的要求。教師需用研究的眼光去實踐,在課堂上必須創設優良的教學情境,營造學生積極愉悅的學習氛圍,達到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和諧、健康、全面發展的目的,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畢生潛心鉆研的課堂。
素養型教師必須具備反思的能力。課堂的反思,通常來自兩方面:專家與同行的評判和自我的內省、總結。專家根據一定的標準就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都會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特別是通過評課挖掘出執教者的教學特色、講課者的大膽創新,指出執教者的不足和缺憾,提出改進的意見和措施。這比較客觀地令執教者發現自己的長短優劣,反思自己教學行為,進而獲得某種新的認識,這些可能會促使教師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做出新的嘗試,從而實現專業上的更新。久而久之,其個人教學水平顯著提高,教學風格日漸形成。
新華網對以往課程實施狀況曾有這樣的描述: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課堂教學濤聲依舊,學生的學習仍未能處于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新課標要求構建以實踐活動為基礎,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主線、以活動型課程為框架,注重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這就要求老師必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構建“以學生的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體系。
新課程倡導活動課程,教師應自覺摒棄傳統模式的“一言堂”,積極探索學生“學”的有效方法方式,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最終達成以“學”為體的課堂教學目標:(1)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我發現與推理、歸納與驗證中得出結論,給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2)還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創設開放教學情景,充分考慮學生的活動,教師發揮點撥、引導的作用,真正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3)注意目標的多元化。教師要關注新課程觀中倡導以構建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理念,改變以往學科本位的觀念,緊密聯系社會經濟、政治及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與時俱進地對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從“三維并舉”到基于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三維一體”。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科知識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教學行為活動中的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紐帶聯系起來,通過問題傳遞學科知識信息,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教學和諧發展,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做到:
第一,緊扣教學目標,注重問題設計時代性和社會性。政治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與時事緊密聯系,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新課程標準要求把課程作為人的生活過程來把握,緊密地與人的生活目標、生活現實、生活內容結合起來,突出生活性、情境性、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生活體驗中理解和深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問題設計的層次性。進行問題設計時,教師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問題必須符合他們的接受狀況。以分層設計避免問題難度過大,發生導致學生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的發生,以此促進學生聰明才智的發揮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第三,激發興趣,注意問題設計的開放性。政治新課程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因而問題設計時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因為有開放性,貼近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經驗,所以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愿意去思考,可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說出所以然來,從而達到打開學生的思維之窗,激發求知欲,啟迪智慧的效果。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探究,增強學生公共參與,培養科學精神。
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線,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育人觀。每個學生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方面的不同,都有自身獨特的心理世界和智力傾向性。這些獨特性意味著人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就是保護了他們發展的最大可能性。這不但要求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而且在同一學習任務中考慮到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特別是統一活動設計中,要給學生一點選擇的余地。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還要轉變課堂中的評價機制,發揮激勵功能,這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要保障。總之,教師要遵循“心中有人,眼中有識,手上有法”的原則,最大程度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成長。
總之,以培養核心素養為主線的高中政治課堂需要質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在角度意識上,首先把自己從“教”轉化到“學”,從研究“怎樣教”到探索“如何學”的軌道上,真正有效落實教學的根本任務——讓學生真正學起來,從而內化為核心素養!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動態的,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教學設計,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法,使靜態的設計變成動態、富有靈活性的課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