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英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五中學,福建龍巖364200
地理教師應善用生活資源,寓教學活動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欲望;將學習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把基本的地理素養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淀;將知識要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如何利用生活資源來活躍地理課堂教學呢?筆者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組織實施。
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把教學貼近生活作為一個支撐點,把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問題有機地結合到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解釋、去探究、去發現、去創新,使地理課程更好地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世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比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會產生明顯的感受:這是自己用學到的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是學到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亦是對自己終身發展有幫助的地理知識。
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要把生活搬進課堂教學,教師除了自身解讀教材外,還應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拓展教學內容,營造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活氣息。比如,在講解“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之前,先讓學生判斷自己教室的朝向(坐北朝南),然后提出問題:“現在是冬季,下課了,你們為什么可以在朝南的走廊上曬太陽,而夏季在走廊上納涼呢?太陽每天都是從正東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嗎?天天都有晝夜之分,但每天的晝夜等長嗎?”“冬天,人們常說日子越來越短了,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這樣?”這些問題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但學生或者熟視無睹,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些問題的提出,通常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
地理環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外,還要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例如,在學生觀察了“中國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后,學生明白了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區是青藏高原,最少的地區是四川盆地。然后讓學生解釋為什么四川人愛吃辣,生活在青藏地區居民的膚色為什么會呈現特有的“高原紅”?青藏地區比較多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展開探究,理解這些生活現象產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再如學習“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讓學生分組討論,比較南北方人的“個頭、吃、住、行”幾個方面的不同之處,來理解中國南北方差異:人的體質特征——“北高南矮,北胖南瘦,北白南黑”;吃——“南稻北麥”、“南米北面”;住——“南尖北平”、“南敞北封”;行——“南船北馬”。學生在質疑討論中掌握地理區域的地形、氣候、經濟、資源等環境特征。因此,教學中激發學生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許多故事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加深對故事的理解,能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擴展地理知識面。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元素,它與一般的教學形式互補互進,既能把許多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使學生認識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還能增強學生分析、概括、總結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將“小課堂”延伸到“大社會”,使地理課堂變得異彩紛呈,生機勃勃。學習我國季風氣候類型時,我引入三國故事中孔明借東風的故事。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可惜“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應允借東風相助。然后引入問題:火燒曹軍為什么需要東風?他們的地理位置如何?諸葛亮為什么能借到東風?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就能更有興趣去學習季風的相關內容,并掌握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和風向。
教學要與時俱進,教學內容不能拘泥于書本,要有時代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聞內容的引入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新聞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大量的新聞能涉及到地理知識。在這樣一個信息快速傳遞的時代,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創新教學,將其融入地理課堂教學,既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地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注國內外時事新聞,不僅可以讓我們及時了解天下大事,同時還帶給我們豐富的地理知識。地球是一個大家庭,關心世界上每天發生的事,就是關心我們自己。通過對當前國內外熱點的背景、緣由、過程、發展趨勢等的剖析,從而從而了解發生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如中東地區局勢幾十年來動蕩不安,巴以沖突、伊朗核問題、美伊戰爭、敘利亞危機等。從有關報道中我們理解到以下信息: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想建立一個親美“盟友”,是為了更好地得到本地區的石油;美軍士兵經歷了沙漠生活的嚴峻考驗;十多年來,伊拉克百姓飽受戰爭和內亂之苦,伊拉克石油生產、出口受到嚴重影響,人們基本生活必需品都難以保證,主要靠椰棗;大多數伊拉克人著長袍,婦女戴面紗。結合課堂學到的地理知識就能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主要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伊拉克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炎熱,盛產椰棗;伊拉克屬于阿拉伯國家,信奉伊斯蘭教。再如,了解經濟全球化,讓學生了解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發,有些國家政府與民眾不認真對待新冠病毒的態度,使得感染人數劇增,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而我們國家能發揮制度優勢,全國上下齊心抗疫,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使我國的經濟得以復蘇,并強勁增長。通過以上一些時事熱點的探討,不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相應的地理知識,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了和平的可貴,珍惜自己在祖國和平環境中的幸福生活。
家鄉的氣候、地形、土壤、植被、河流、民俗風情等內容都可以納入學習地理的大課堂。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學習“中國的交通運輸業”,了解我國交通運輸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生結合我們縣城區公路的發展、交通工具的變化、紅綠燈數量的增加等,以“一管而窺全豹”來感受祖國交通建設的巨大成就。從上杭的龍頭企業——紫金礦業,讓學生了解家鄉豐富的礦產資源;讓學生說出家鄉的物產、動植物、主食、照明用電等來了解家鄉的自然資源。因此,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資源,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覺得地理課很有趣、很實用。
總之,要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師要巧用生活中的地理資源,適時穿插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讓地理課堂充滿生活的味道,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又學會了生活,并逐步形成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