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紅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實驗小學,山西 呂梁 0332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生活化的基本要求。生活化即在教學中要重視小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已知為未知服務,找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生活化教學要保證教學緊密聯系生活,以學生可接受的形式開展學習,并在生活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思考問題。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對數學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因數學問題聯系到實際生活,學生的求知欲得到加強。因此,教師要整合教學內容:
(一)將理性的知識設計成具體的生活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趣味和意義。比如,給幾何問題賦予生活意義,問學生:老師現在有一張長方形彩色紙,但是我要手工折紙,需要一個正方形,同學們要怎樣裁剪呢?裁剪后量得正方形邊長是4厘米,而剩下的那個長方形表面積是64平方厘米,那最初的那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呢?
(二)將生活化的問題變換成生活情境,讓學生對知識以及解題方法舉一反三,做到真正的生活化學習。比如,在植樹類型的問題中,先問在公路的一側從端點開始每隔3米種上一棵柳樹,公路長100米,要種多少棵樹?學生解答后教師變化問題:“現在我們要把樹種到校園里了,咱們學校的操場是一個正方形,每邊都長200米,從拐角開始,每隔5米種一棵樹,那學校應該采購多少棵樹苗呢?”
教學過程的生活化可以從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的反饋與評價三個階段來展開:
(一)教學前的生活化
上課前要使學生有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在預習中首先結合自己的認知,從生活中發掘與之相關的生活資源,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教學前的生活化,可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學生在信息交流中的觀點碰撞,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探求正確結論的欲望,推動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教學中的生活化
學生在教學前對本節數學課已經充滿了興趣。雖然大家關注的知識點相同,但每個學生的生活視角不同,提出的生活問題也不一樣。教師不可能對所有問題一一解答,因此在教學中:
首先,統一創設自然的生活情境。這個情境的創設,不僅能讓學生在自然的生活場景中感受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還可以消除學生在面對新知識的緊張和心理壓力,面對生活化的問題,學生更能自由表達。
接下來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過程中探究新的知識。學生的課前預習并不能把握所有的知識,往往在課堂進行中,學生會發現老師提出了他們沒有想到的新知識和新問題。這一過程同樣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緩解學生面對未知的壓力。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后,大家已經知道了一個10元錢能換兩張5元錢。但這還不夠,教師還應設計生活化問題讓學生學會新知識:兌錢、付錢。比如,創設一個文具店,文具店旁邊是一個水果攤。學生A去文具店買文具,練習本2本,每本5角,彩色筆5支,每支筆4毛錢。A拿出一張10元幣,那店家應該找A多少錢?學生經過算數,得出應該找A同學7塊錢。7塊錢怎么兌換呢?這一問題就考驗了學生兌換貨幣的能力,接下來再設置問題鞏固這一能力:“文具店老板說店里沒有1塊錢了,請A同學到隔壁水果店兌換1元紙幣,那么A同學應該怎樣兌換呢?”
(三)教學后的反饋與評價的生活化
教學還應該注重教學反饋與評價的生活化,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十分信賴老師,老師的反饋與評價對他們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應該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評價學生時,教師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比如是否投入課堂,與小伙伴是否融洽地交流,面對數學問題時解決能力如何,是否主動尋求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等等。教師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好記錄,針對每位學生的表現提出一對一的教學評價和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問題和優點。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保證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可以更有效地促進整個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小學數學中有很多抽象、理性的概念。而小學生處于思維發展階段,他們更多的是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因此,教師要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平實的、直觀的生活化語言,用這樣的講述幫助學生對概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認知,以這種小學生能接受的形式展開教學,還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活動和游戲幫助小學生積累數學經驗。
總之,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的生活化,尤其是數學教學方面,教師應該互相交流,促使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