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進杰
(平遙縣卜宜鄉第一初級中學校,山西 平遙 031100)
初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過渡階段,初中數學不同于小學數學,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初中數學知識較為復雜多樣,涉及的范圍也比較廣泛,對學生的要求自然就有所提升,這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以及知識整合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定位,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并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傳統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通常都是直接教授課本內容。課堂缺乏有效的問題導學,因而導致學生的學習過于死板和被動。初中數學本就抽象難以理解,如果采用傳統的方式將不利于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就會造成過多的壓力。初中數學是高中數學的基礎內容,如果學生在這一階段沒有培訓良好的數學興趣和數學基礎,將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同時,缺乏問題導學的課堂也不能夠更為有效的提升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而不利于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
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認真聽講,通常都采取較為嚴格的教學方式。因而就會出現學生課堂活躍度較低的現象。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常常會因為害怕回答錯誤被教師批評而不敢回答,因此在課堂中師生沒有進行有效的互動,課堂的氛圍就會更加的死板和枯燥。同時,如果在課堂中師生沒有進行有效的互動,也會使課堂氛圍過于緊張。因而會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壓力,不利于學生的高效學習。
我們通過實踐研究發現,有針對性的反復強化訓練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記憶,并且通過多次思考計算可以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實際應用能力。所以如果教師想要加深學生對數學某一類型問題的解決能力,就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題訓練,在“同類不同型”的多次解題過程中積累解題經驗。關于針對性專題練習,教師應注意題型的選擇,確定練習方向。題型的選擇應注意相關性,也就是要求每道題的解題思路不同,但是所需要的數學知識點是相同的,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應用能力。例如關于函數解析式的專題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挑選有一定規律的題型為學生進行講解,隨后再從這一題型擴展到其他題型中,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們吸收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意識的整合歸納,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們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應該注意區別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與題海戰術的區別,前者是讓學生學會多種解題思路,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后者則是死板的傳統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及高效性。由此可見,針對性專題練習需要教師針對某一數學問題進行研究,在課前設計好合理高效的教學方法及強化訓練流程。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認為數學的學習難度較大,以至于逐漸喪失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且筆者在開展教學內容的過程中經常聽到一些學生說學習數學有什么用處。針對教學過程中的這些問題,要求數學教師在進行問題導學法應用的過程中所設計的教學問題應當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使學生在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個體差異表現還是比較明顯的,有的學生比較內向,有的學生比較外向,有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學習,有的學生比較靦腆、在學習上處于被動地位。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教師在運用問題導學法時也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那么在分組討論與發言時很多學生就隨大流被動接受任務,并未真正融入到課堂活動中。長期以往,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針對此情況,教師應主動地幫助學生,引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
運用問題導學法的教學課堂,不是簡單的將數學知識點由教師傳遞到學生手中,而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經驗、能力水平、素質習慣,將教學的內容和環節問題化,以問題的串聯和解決來改變傳統的縱向知識傳遞格局。因此,教師具備將教學過程問題化的能力,形成問題化教學的策略,掌握知識內容向數學問題轉化的手段和技巧,是推動問題導學法成功的基本條件。舉個簡單例子,在如何證明全等三角形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先要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接著再讓學生從自己的理解出發思考如何證明全等。這個時候學生一般會說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或者三個角完全一樣就可以證明全等。然后教師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邊和角結合起來進行證明。這個時候學生可能經過思考也無法得到結果,因此教師就可以以這里為起點進行系統的講解。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師若想更加有效的運用這種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這樣才能掌握好新式數學課堂的教學節奏。此外,在設計數學問題方面,教師應該重視備課階段,提前研究清楚每一堂課的重難點,將重點內容融入到所設計的問題當中,發揮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堅實學生初中數學的學習基礎,增強學生的數學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