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瑜
(河南省經濟管理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引文:中職學生一般屬于年紀較小、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的群體,其法律意識較為淡薄,行為取向需要受到約束。因此,對于中職學生開展法律教學意義深遠,可以提高個人素質,建設健康人格,而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建議選擇與實際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案例教學法展開法律教學。本文圍繞案例教學法在中職法律教學中的運用展開論述,希望為中職法律教育提供參考建議。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充當一個大方向的引路人,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案例教學法,在美國又被稱為“蘇格拉底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來分析案情,主導案件的走向,大膽的提出假設,表達自己的處理意見。西方國家的案例教學法一般采用練習課的形式來完成[1]。由助教主持,學生負責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再由助教做出總結。這種教學模式采用的是設問、引導、分析的法學思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法學三段論教學訓練,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置身于營造的案件環境當中,讓學生真實的進行思考,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發散式的思維,用歸納、類比、演繹等多重邏輯方法思考問題。
在當前的中職法律教學中,有一些認識上的偏差需要糾正。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案例教學不等于舉例教學。中國的學生,從其踏入校門開始,最為習慣的一種教學模式就是,老師在講臺上講授知識,學生在下面記錄筆記。沒有思考過程,也沒有互動的經歷,更少有批判的空間存在,學生的任務就是記錄下課本中或者老師傳授的優秀成果和學術觀點。這樣的教學方式在以往的教學中已經顯露出其弊端,因此,在新課改浩浩蕩蕩的改革趨勢之下,教師和學生已經漸漸意識到這個問題,在中職的法律教學中,只有堅持新課改的思想,革新教學方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的開展案例教學。
在中職法律教育中,由于其法律基礎較為薄弱,教師可以從簡單的基本概念入手,利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比如教學先履行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先訴抗辯權這四種易混淆的概念區分,作者認為,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的方式進行案例教學[2]。把全班學生分為兩組,假定這兩組學生是互負債務的兩方,雙方簽訂的合同中約定了由A組學生先為履行債務,現在A組學生要求B組學生按約履行債務,提出問題,到底應當由哪一方先為對待給付?教師引導至此,接下來交由學生自由辯論。如果最終辯論結果是A方獲勝,則教師應當根據合同的嚴守原則指出錯誤,若B方獲勝,則順勢引出新概念——先履行抗辯權。當合同的雙方互負債務時,約定先履行的一方未履行或未按要求履行債務時,后履行的一方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之后,可以改變案件條件,假設,如果A、B雙方未在合同中約定債務的履行順序,又將如何處理?同樣交由學生進行辯論,辯論終結,教師可以根據辯論結果和討論情況,引出知識點——同時履行抗辯權。以此類推,學生可以在小組學習的環境中明辨四組概念的區別,簡單易懂,與中職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3]。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知識的實踐技能顯得尤為重要,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尤其不適合中職學生的法律教育。在傳統的教學方法當中,對于理論的灌輸占據了課堂時間的大部分,尤其在以應試教育的指導思想下,教學以分數為導向,考試考什么老師講什么,這種教學方式不適合知識的實際運用[4]。在中職學生的法律教育中,要想妥善開展案例教學的模式,就必須摒棄分數至上的教學理念,在講課的過程當中,注重理論和實際生活的結合,教師在案例的選擇上,應當更加重視一些社會熱點的法律事件或者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政策作為切入點,并且大膽提出設問,讓學生自己運用所學到的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讓中職學生加強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學以致用,為今后的生活或學習服務。此外,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要注重選擇一些典型的事例,緊扣教學目標,趨向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與中職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匹配,篇幅不宜過長,思維強度不宜過大,應當先以夯實基礎為目標,再逐級加深難度。
結語:綜上所述,在中職法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是對教學方法革新的大膽嘗試,良好的法律教育能很好的促進中職學生法律意識和個人思想道德的提升。作為中職教師,應當恰當的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中職法律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