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水彩畫研究中心
“1905 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興學堂,一時缺乏適當的各級師資,故首先注重辦師范教育,汲汲乎造就大量師資以應急需。在南方最先辦的是兩江師范學堂,故此校是我國師范教育(包括藝術師范)的鼻祖。[1]”當時,“圖畫手工科”開設水彩畫課程,故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是中國本土水彩畫師范教育的開端。
藝術現象的產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戊戌變法時期推行“廢科舉、興學堂”,《欽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中規定要在高等小學和中學堂的課程中設圖畫課,各地主張仿照西方模式興辦新式學堂,學堂中多有設置“圖畫”課程,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的短缺,直接催生了“圖畫手工科”師范類專業的興辦熱潮。
“圖畫”課程在學堂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現,但在教育體系中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課程,是第一次。“圖畫手工專科”的出現標志著西洋水彩畫的本土發展開始了從學堂到課堂的轉變。
潘天壽在《域外繪畫流入中土考略》一文中描述“自光、宣后,至民間初年,西畫在中土之勢力,始漸漸高漲。[2]”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專科的出現,正處于“高漲”初期,或者說直接推動了后來的“高漲”,可以發現此前以及此后的社會對歐西繪畫的認知與接受程度發生了轉變。此前歐西繪畫之于本土發展存在局限性,其局限性在《域外繪畫流入中土考略》中分析原因有三:一是自鴉片戰爭以后的歐西繪畫相比較其最初流入本土時所帶來的新鮮感減弱;二是天主教畫像一類的古典歐西繪畫其藝術純粹性有待商榷;三是明末清初時折中中西畫法的繪畫作品被公認為“品格不高之匠品”,故此前的歐西繪畫徘徊于主流文化邊緣,社會中的“抵觸”聲音確有存在,發展速度遲緩。但“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專科”的出現,是社會“救亡圖存”運動下倡導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政治改革與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的產物,從根本上區別于之前的認知局限性,它也直接或間接地見證了社會對 “圖畫”認知程度的變化。
1901 年,蔡元培先生在《哲學總論》一文中提到“……即教育學中,智育者教智力之應用,德育者教意志之應用,美育者教情感之應用是也”,介紹了教育中所應包含的部分,完善了社會對教育的認知,提到了“美育”一說。1905 年,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到“美育”“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這些都是當時社會教育制度變革時代語境里的一隅。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在1905 年“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專科”建立前后,社會對水彩畫乃至歐西繪畫的認知程度,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求變,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洋畫本土化進程,埋下了之后新美術運動的種子。
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圖畫課目”課程設置:“國畫科教山水和花卉,西畫科教鉛筆畫、水彩畫、油畫,也教用器畫(平面圖、立體圖、近遠法)、圖案畫。[3]”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我們今天看來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回溯“圖畫”類課程最初在本土出現時的教學內容,便可見其端倪。
“圖畫”類學堂在本土教育領域首次出現是在19 世紀70年代,福建船政學堂、水師學堂等學堂中曾開設“繪事科”,“故特開畫館二處,擇聰穎少年通繪事者教之,一學船圖,一學機器圖,庶久久貫通,不至逐末遺本。[4]”可見,學堂中圖畫類課程設置之初還是基于“師夷長技”目的下的“技術”類圖畫教學,以便于繪制先進器物的圖紙,其教學目的明顯偏向實用性。
《欽定學堂章程》和《奏定學堂章程》頒布以后,全國各地高等小學和中學堂的課程中都開設了圖畫課,其中有些學堂的圖畫課程中已經開設西畫科目,仿照日本的教學設置,或許學校的本意是將其作為“點綴”,卻不乏一些學生對此門課程有強烈的興趣。但“早期的圖畫手工科,因師資不足,一度仍以國畫的描繪方式為主”甚至在西洋畫帖問世之后,出現形式上的“中西合璧”作風。后來有外國圖書翻譯出版,圖畫類的外國教科書偶有出現,其教材內容質量有待考究,教師大多把書中內容用粉筆畫至黑板上,以供學生臨摹學習。雖然當時學堂教育渴望學習西方的教育模式與方法,但礙于條件限制,當時的美術教育尚處于摸索階段。當務之急是缺乏師資與先進的教育理念,所以新一代美術教育師資的培養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的建立,標志著水彩畫教育課堂的真正出現。圖畫課程設置“圖畫課目:素描(鉛筆、木炭)、水彩畫、油畫、用器畫(平面幾何畫、立體幾何畫、正投影畫、均角投影畫、傾斜投影畫、透視畫、圖法幾何等)、圖案畫、中國畫(山水、花卉等)”。圖畫類課程聘請日本學者任教,水彩畫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被明確地納入課程設置中,教材、教具、畫材等也都從日本引進,提供給學生使用。
聘請外國教習,沿用教具教材與教學內容,水彩畫課堂在近代中國師范教育體系的第一次出現,是西洋繪畫本土發展的一次重要轉折點,從學堂的“幼稚模仿”到完整的教育體系內的水彩畫課堂,為之后水彩畫乃至整個西洋畫本土發展埋下了重要伏筆。姜丹書《兩江優級師范學堂與學部復試畢業生案回憶錄》中記錄,水彩畫在第二階段專科課程中的教學內容為“水彩畫(臨畫、鉛筆淡彩、靜物寫生、野外練習)”,還回憶到其參加學部復試考取學位時的考試科目:“西畫題(主科:水彩畫):海面浮一巨艦,遠岸煙霧迷離,樓房隱約,作深夜之景。此題作為寫生畫,實則是創作性質,乃是考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尤為重要的是考試題目選擇“夜景”創作,用意是考查從中國傳統繪畫思維到西洋繪畫思維模式的轉變,是否能脫離中國傳統繪畫中對物象的實體化描述,以西洋繪畫的思路表現出夜色,也意味著西畫教育開始真正重視繪畫觀念的學習,而不是一味地注重技法的移植。以上“寫生”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創作性”的命題考試題目,說明兩江優級師范水彩畫課堂上,對水彩畫乃至西洋繪畫的教學定位不再囿于“技術”與“樣式”,開始直擊“圖畫”“美術”真正的意義與內涵。
“從清末的‘洋務派’到‘維新派’都相對重視移植西方模式開辦學堂,而通過新興美術教育而出現的西洋繪畫藝術的傳播,首先是師范類型的圖畫手工科的設立。[5]”師范教育圖畫手工科的設立促進了西洋繪畫藝術的傳播,也促進了水彩畫本土化的發展。我國自清末開始西洋畫的傳播,以圖畫手工科的建立為原點,基于教育改革的社會背景也相繼引發了之后的留學熱潮,以及后來的一系列新美術運動。
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共開設兩期,畢業六七十人,作為中國近代西畫史中第一批受過完整系統西畫訓練的畢業生,也是我國第一輩藝術教育師資,是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水彩畫本土傳播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成立的同時,全國各地也有如“保定優級師范學堂”,以及后來的如“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等教育機構陸續開設,他們都是后來專業美術院校的探路者、開拓者。
圖畫手工科是我國第一個國人發起的以“西法”教學模式開展的美術師范教育專科,標志著西洋水彩畫從學堂走入課堂。當時的中國水彩畫尚處于中國本土對西洋畫的認知覺醒階段,西洋水彩畫從學堂走入課堂,標志著教育制度的改革與社會認知的覺醒,有力地推動了水彩畫本土發展進程。透過圖畫手工科的課堂,能辨別出中國本土水彩畫教育原點之樣貌,也依稀透現出現代觀念下的水彩畫教育之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