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倩 鹽城師范學院
綜合性院校針對舞蹈專業學生進行音樂基礎和音樂素養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構成。很多舞蹈專業的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存在一些認知誤區和偏差,這使得不少學生在舞蹈表現上效果不佳。缺乏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學生的舞蹈功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這對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學科素養很有幫助。
從很多綜合性院校針對舞蹈專業學生開展音樂課程教學的實施現狀來看,學生音樂基礎的培養效果并不理想,學生之所以音樂素養不足,首要問題在于學生存在一些認知上的偏差。不少學生會簡單地認為,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的訓練是核心,因此,普遍將關注點和注意力放在自身肢體語言的訓練上,并且會將所有精力都放在舞蹈表現力的培養上。如果缺乏對音樂的感受力,并且音樂基礎非常薄弱,那么學生在舞蹈表現上會有很多潛在問題,這會直接影響學生在舞臺上的發揮。
舞蹈專業學生存在認知誤區的情況十分常見。有些舞蹈專業的學生認為學習音樂是音樂專業學生的事情,自己學不學無所謂;也有些舞蹈專業的學生認為練好舞蹈動作、學好舞蹈技巧才是舞蹈專業的必然要求,而學習音樂對于舞蹈動作、技巧及表演水平沒有太大的幫助。正是基于這些認知偏差,很多舞蹈專業的學生都缺乏對音樂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視程度,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舞蹈的呈現能力也會受到影響[1]。
學生音樂基礎薄弱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表現,會對學生的舞蹈基本功產生影響。在對舞蹈專業學生開展各類專業課程的講授時,鍛煉學生的舞蹈編排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學構成[2]。學生在進行自主舞蹈創編時通常會需要相應的背景音樂作為依托。創編的舞蹈作品是否理想,很重要的評判標準在于能否結合音樂進行有效的肢體動作展現,以及能否將音樂作品的意蘊和內在情感進行表達。但是,很多學生由于音樂基礎的局限,很難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所以在舞蹈創編上也十分單一,直接影響了舞蹈作品的質量。
不少舞蹈專業學生在學習舞蹈時,只會按部就班地學習舞蹈教師的舞蹈動作,而不會把舞蹈動作合理地編排到實際舞蹈中;在進行舞蹈編排、創作時,有些學生習慣于使用“長度表”,采用現成的音樂磁帶或CD加以剪接和制作,不能認識自己所需要的音樂性質。這些都是學生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素養匱乏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也是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充分引起教師重視的教學要點。
由于音樂基礎薄弱,很多學生對音樂缺乏相應的感受力,無論是將舞蹈與音樂進行有效的融合,還是基于音樂作品進行舞蹈的編排表演,都存在很多局限。不僅如此,很多學生在上臺表演前都不會對舞蹈作品的背景音樂進行細致的解讀,對于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及情感表達等都缺乏了解。這些音樂知識的匱乏導致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特點,其自然也很難用肢體語言將音樂的特性進行有效的表達,從而導致學生在表演舞蹈時難以與音樂進行有效的融合。這是非常值得學生反思的問題,也是教師應當引起重視的教學要點。
有些舞蹈專業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只會生硬地表演動作,賣弄舞蹈技巧,而不顧及音樂旋律的變化,以及音樂本身所表現出的內涵,這就導致舞蹈作品缺乏應有的美感和藝術感。舞蹈與音樂都是時間的藝術,都受不可停止的進程所制約,在整體或完整的部分進程中,停下來就意味著終止和結束[3]。學生由于音樂基礎和音樂素養的匱乏,并不能真正理解這些內容,從而影響了舞蹈技能,也會讓學生整體的舞蹈作品呈現質量大打折扣。
在夯實舞蹈專業學生音樂基礎、提升學生音樂基礎和音樂感受力方面,教師要形成一些具體的教學要點,并且讓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地得到推進。首先,教師應當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節奏感和旋律感,這兩者對學生的舞蹈表現極為重要。舞蹈動作的整體節奏本質上是由音樂作品的節奏所決定的,學生如果節奏的感受力不足,那么在進行肢體動作的展現上就會和音樂脫節,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而音樂作品的旋律則會決定舞蹈動作的狀態,緩慢悠揚的音樂旋律和快速激烈的音樂旋律,適合的肢體動作會有很大差異。學生只有對音樂旋律有良好的感受能力,才會讓舞蹈表現更加貼合背景音樂,才能讓舞蹈作品有更好的感染力[4]。
教師在培養與鍛煉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和音樂旋律感的過程中,可以循序漸進地開展,先從一些基本的樂理出發,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讓學生的音樂素養逐漸得到強化[5]。例如,音樂節奏的定律是把不同的長音和短音結合起來,使音的輕重緩急形成一定的規律。而節拍則是在音樂進行中有規律的律動,并表現定律的強弱及相等速度的節奏。音樂節奏的規則、定律與舞蹈動作的韻律相輔相成,無論舞蹈動作如何變化,舞蹈的動律與韻律始終和音樂的節奏保持一致。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樂理層面給學生做分析解讀,隨后借助一些典型的音樂作品進行具體分析,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的理解與感受。只有夯實學生的音樂基礎,學生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力才會更強。這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讓學生有更好的舞蹈表現力的依托。
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構成,也是讓學生的音樂基礎更加牢固、并且具備更扎實的學科素養的培養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聽各種音樂素材和音樂類型,才會對各種形態的音樂都有基本感受。其次,隨著學生接觸、了解音樂的不斷增多,教師可以慢慢深化教學實施過程,可以讓學生逐漸接觸、了解更加深刻的音樂,如一些經典的古典音樂,或者是很有文化意蘊的音樂。在學生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鑒賞時,教師不僅要做必要的背景知識等內容的介紹,也要讓學生理解、吸收音樂作品賞析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這樣學生才會懂得如何聆聽這類音樂,才會真正受到音樂的感染和熏陶,進而提升自身的音樂感受力。
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可以從很多方面開展,在具體的音樂賞析中,教師應讓學生了解音樂家及其作品所處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力求學生準確而豐富地領會作品的時代性、社會性、民族性特點及文化蘊涵[6]。學生只有結合這些綜合要素進行音樂作品的賞析,才能更好地體會音樂作品的內在表達。這種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音樂作品的整體情境與氛圍中,能夠讓學生領會到音樂作品的主題和內在情感表達,感受音樂作品的特點,并且領會到如何運用肢體動作來和音樂進行呼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科能力,不僅是培養和強化舞蹈專業學生音樂基礎的重要方式,也是讓學生有更好的綜合專業能力的方式。
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舞蹈創編是非常重要的專業技能,也是考查學生學科能力的要點。學生舞蹈創編的質量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除學生的專業基本功外,還有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力。教師在結合舞蹈創編教學,培養與鍛煉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可以有意識地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與啟發。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仔細聆聽音樂作品,了解作品的特點,從旋律、節奏上對作品進行仔細解讀。其次,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對音樂的創作背景、創作依據乃至作者的創作意圖有相應的了解和認識。這會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點,同時,也是更好地感受音樂內在情感的方式。最后,有了這些基礎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大膽進行舞蹈創編,并且將各種新穎的方式和理念融入其中。在這樣的教學推進過程中,學生會有更好的舞蹈表現能力,不僅如此,學生也能夠真正掌握舞蹈創編的有效方式,自身的專業素養會有很好的提升與構建。
在基于舞蹈編創培養學生音樂基礎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音樂藝術風格作為一種形象,是從音樂作品的整體上所展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特點。學生在進行舞蹈創編時應當牢牢把握音樂的風格,使之和舞蹈形象相吻合,創造出一個與音樂風格相近的舞蹈風格,使音樂和舞蹈得到完美的融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供各種嘗試空間,讓學生進行自由創編與表達;隨后,可以結合學生編排的舞蹈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受將音樂和舞蹈進行深入融合的方式,由淺入深地強化學生的音樂基礎,進而提升學生的舞蹈創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