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姍姍
(龍門縣永漢鎮第二小學,廣東 惠州 516800)
引言:眾所周知,小學教師在日常德育教學具體工作中,一定要格外注重德育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小學生在該年齡段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發育的過程中,對于教師而言,幫助學生正確認知世界,建立是非觀和道德觀念,其重要性甚至要超過基礎文化知識的傳授。且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也非常強,對于教師和家長的日常行為和道德準則具有較高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德育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做好學生的榜樣,注重教學方法和策略,力爭全面提升現階段小學德育教學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1]。
據筆者調研,在現階段的小學德育日常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很多學校仍舊保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之課堂教學相關知識與小學生們的日常實際生活脫節缺乏聯系,導致了學生們缺乏對現階段小學德育教學模式的認可,整體教學效果較為差強人意。客觀來說,想要全面性提高小學德育教育,教師就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重采用科學化、合理化的教學方式,并且應當盡量將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將書本上的知識和內容不斷進行有機的轉化,深化小學生們德育意識的同時,逐步增強小學生們的認同感和關注度。想要達到這一出色效果,筆者認為,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來為學生們創建出一個優質的教學情景,讓小學生們能夠滿懷探究欲望的全身心進入情境中學習。舉個教學案例,在《我愛家鄉山和水》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建議,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方式中的視頻教學法來展示學生們家鄉的美麗風景,從而讓學生們在觀看視頻課件之后激發一定的認同感,在欣賞家鄉美好風光、美麗山水之余,增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國外的山和水,比方說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德國的萊茵河、法國的塞納河等等,激勵學生們形成一種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愛國主義道德情懷,促進正確三觀的形成。
平心而論,現階段小學道德教育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過于僵化、單一,教師采取嚴肅認真的教學手段顯然已經無法與當今小學生們的思維變化以及思想變化相契合。通常來說,對于性格內向、自卑、家庭環境特殊的學生,教師絕對不應該采用傳統德育教育方式,指名道姓的當著全班同學面去對其批評教育,反之,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在當前階段的心理特點以及性格特征,采用耐心、溫和、理智的思想道德教育[2]。舉例說明:在日常的德育教育各個環節中,筆者建議教師可以通過小學生們常用的微信、QQ以及微博等社交軟件,與學生們進行一種平等關系下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充分體會學生們的思想,要讓小學生們充分理解“學習成績雖然有待提高,但只要努力付出就可以慢慢改善,達到滿意的目標。”“生活中遇到難題不要氣餒,要耐心思考尋找出一個最為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等等道理。鑒于此,通過較為“生活式”的信息交流溝通方式,教師們不但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減少師生之間的隔閡,還能夠為小學生們開啟一扇心靈的窗口,確保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并且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德育教學想要全面有效的開展,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顯然達不到最佳效果,并且一定是不完善的。鑒于此,學校應該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學生不同的需求創新出更有效、更新穎的德育素質課程教學方案,讓小學生們能夠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德育素質,形成一個正確的行為認知觀。鑒于此,筆者建議,教師應該為小學生們組織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提高學生們理解、溝通、以及分析能力的各項鍛煉。比方說,學校結合自身教學計劃和教學情況,定期定點的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們趕赴養老院去安慰孤寡老人,并且親自動手制作一些愛心小禮物送給老人們,讓小學生們在與老人們的溝通以及交流的過程中學到長輩們優質的、成熟的、積極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觀念,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諸多不足并且予以改正。此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小學生們參加一些環境調查類活動,觀察的過程中,做好相關記錄。小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認識到亂扔垃圾、不講社會公德對大自然環境將產生多么大危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小學生們在活動實踐中形成一個正確的環保思想和環保理念。
德育教育的開展,并非是一朝一夕的過程,也不是教師單方面的工作,想要提高小學生德育教育的綜合效果,既需要教師在課上進行引導和培養,也需要家長在課后進行配合和督促,只有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才能夠保障小學生在該年齡段,面對家庭環境,學習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不同維度的時候,保持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做好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配合,這項工作完全符合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需要,能夠立竿見影的提升小學德育教育教學管理的總體質量。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現階段小學全面開展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全面分析當前學校德育教育的總體方向和目標,為小學生們制定出一個科學化、合理化的德育教育課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鉆研、不斷創新,力爭讓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