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壽漢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胡文虎小學,建省 龍巖 364100)
引言:小學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抽象性和數理性的學科,所以對于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要求會相對較高。而畫圖策略可以將文字轉化為圖像,從而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平面的問題立體化,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題意,找出最佳解題思路,這非常有助于提升學生解題的正確率。基于此,下文筆者主要以小學高年級數學中如何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展開探討,以期為其他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畫圖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符合人的思維認知規律,可以不受文化水平和年齡認知的局限,所以更容易被小學生理解和接受。而且通過畫圖策略,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形象生動的圖像,從而使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更加生動有趣,這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畫圖策略的實質就是將數學問題進行場景化,即將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數學概念,通過畫圖的方式,將其轉變為具體有效的信息,將其中包含的無用或干擾信息過濾出去,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題意,消除或降低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恐懼心理[1]。
小學時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數學思維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之一。運用畫圖策略,可以將學生思維的過程展示出來,將復雜抽象的數學問題轉變成具體直觀的圖像,這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清數量關系,找出最佳的解題思路,從而使解題的正確率和效率都得以有效提升。
小學生的自主解題能力相對欠缺,特別是面對復雜的題型或抽象的數量關系時,經常會由于看不懂題意,而無法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甚至有許多學生在遇到此類問題時,會直接選擇放棄,從而使學生的自主解題能力越來越差。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意識的教授給學生一些解題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解決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對“分數的意義”這一課題教學時,由于學生對分數比較陌生,但是對整數比較熟悉,所以教師可以從整數和分數的區別出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分數的意義。譬如,將一個正方形分成四等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大正方形四份中的一份,如果將大正方形用數字“1”表示,則其中的任一小份都可以用“1/4”表示,通過這種方式,就能使學生初步理解分數代表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更高難度的題目,從而使學生對分數的意義進一步加深理解,如唐僧師徒取經西去的途中,口渴難耐,悟空去尋3個西瓜來為眾人解渴,那么悟空應該如何將西瓜平均分給眾人呢?當教師的問題一出,學生都陷入了深思,3個西瓜4個人,一人一個肯定是不夠的,所以一時都不知如何解決。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畫圖策略,先在紙上畫3個正方形,然后將每個正方形均分成4等分,那每人就能得到3個1/4,也就是3/4,通過畫圖策略,就能使學生更好的找到解題思路,明白分數的真正意義[2]。
在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之前,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利用圖形反映正確的數量關系,從而在之后遇到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學生都能通過畫圖的方式,簡化題目,理清題意,更快的找出解題思路。在面對題意比較抽象復雜的問題時,學生往往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所以教師必須將抽象的問題形象的表述給學生,并借助具體的事物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切實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借助實物演示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從而使教學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對“表內除法”這一課題教學時,由于學生對于“÷”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與之相應的情境,如為學生分發若干木棒,并列出“9÷3”的算式,引導學生將9根木棒平均分為3等分,然后每一等份的個數,就是“9÷3”的結果,從而使學生明白除法就是平均分的意思。在學生對除法的概念理解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將擺棒的過程簡化,通過畫圖的方式進行代替,首先根據除數的大小,在紙上畫出幾個圓圈,然后再根據被除數的大小,逐一在圈中畫圓點,最后根據圈內圓點的個數,就能得出算式的計算結果。通過這種實物顯示方式,就會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能理解畫圖策略代表的含義,而這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綜上所述,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都尚不完善,所以面對復雜的題型或抽象的數量關系時,往往會無從下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入畫圖策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題意,找出解題的最佳方法,從而使學生數學解題的正確率和效率都能得以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