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桐
(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000)
2015 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 號)、《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教(職成司函〔2016〕37號),標志著職業教育發展由教育行政部門的評估階段進入了一個自我診斷與改進(診改)的新階段。
“診改”即診斷與改進,“診改”不同于整改,整改重于改,而“診改”以診斷為過程,以改進為結果。教學工作“診改”工作,以問題的診斷為切入點,注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過程為主導。中職學校開展教學“診改”工作要通過對影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各要素如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學生管理的診視,查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因此中職學校“診改”工作,以“診斷”為手段,通過診斷了解各要素是否達標,對不符合學校質量標準的各項要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
學生管理工作一直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中等職業學校學校的發展力,所以探索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已經成了很多中職學校的當務之急。
隨著學生管理工作不斷變化,各學校均制定了大量的管理制度。但是這些制度都是補充隨著學生管理工作形式的不斷變化出臺的制度欠缺,屬于補漏式制度。
制度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有效貫徹落實,進而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然而在制度制定過程中,大量制度內容空洞雷同,流程責任不明確,可操作性差,甚至出現制度之間相互矛盾沖突。造成在實際工作中,執行者無所適從,制度剛剛制定完成即被置諸高閣,缺乏監督落實。還有部分工作人員習慣性沿用老一套辦法怎么方便怎么來,對制度置若罔聞,破壞了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很多學校的學生管理制度都是在領導要求下被動完成的,屬于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而各個執行部門又沉溺于事務性工作, 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學校發展的最根本問題——體制和機制建設
學生管理制度建設必須按照診改理念高站位、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全體教職工應加強診改理念學習,在全校范圍內根植質量精神文化,樹立人才培養的全面質量觀。
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應引領全體教職員工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切實把育人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濃厚的“三全”育人工作氛圍,實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標。把德育工作變成全校每位教職工應盡職責、義務和自覺行動,形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教育并舉,學生智商和情商協調發展,實現“素質教育全覆蓋,學生人人齊發展”的育人環境。
學生管理制度體系的建立,需要各個部門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必須要納入一把手工程。學校應出臺學生管理五年規劃,明確工作重點、推進步驟和保障機制。成立校長、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制度建設,負責頂層設計、組織協調和監督考核。下設由學生管理副校長直管、學生處長為組長、其他職能科室負責人和教學系學生管理主任為組員的德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學生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訂。學生處負責各項制度的監督考核、其他職能科室和各教學系負責制度落實和反饋、班主任負責制度的具體執行,以保證保證制度科學嚴謹、層層落實、運行流暢。
打造“目標鏈”與“標準鏈”,是診改工作的起點。目標和標準的制定,要按照“下有底線,上不封頂”的原則,設置“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與標準,始終保持育人質量主體持續提升的熱情和動力。在目標鏈的打造上,要通過SWOT分析和反復研討論證確定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學校要有總體規劃和子規劃,以此入手,進行目標任務層層分解,進而確定每個教學系發展目標、每個班級工作目標發展乃至每名學生成長成才目標,并將建設目標落實到年度任務中。
量化考核是指學校依照黨的教育方針以及學校的辦學目標,制定統一的目標和考核標準,對教學系、班級、學生三個層面進行定量考核,并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的一種管理制度。
為了使規章制度能順利執行,提高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實現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科學監控,學校應構建信息化平臺,實現數據共享、源頭采集、實時采集。通過信息化平臺記錄學生品德行為、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數據,生成學生畫像系統。畫像系統通過對學生指標的變化情況、強弱項、預警、排名等角度的分析,可以快速準確地對學生個體或某個群體進行分析和異常情況預警,從而實現對薄弱環節的及時診改。
學生管理工作只有以診改理念為指導,抓住全國中職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的大好時機,深化內涵建設,樹立質量意識,以制度建設為契機,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調動各部門和教職工積極性,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而不斷自我提升職業教育辦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