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榮
(河北省磁縣磁州鎮阜才學校,河北 邯鄲 056500)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 這就需要數學教師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按照教材中的固定內容教學,并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給學生灌輸數學知識,從而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數學教學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的出現,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是指學生分組學習,小組成員明確分工、相互配合,為了達到同一個學習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探索新的數學知識。 同時,小組合作學習還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有效地改變了以往傳統的的教學方式,不再是以往教師一味的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而是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與接受知識,能夠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造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具有比較強的靈活性與開放性,能夠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學習與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理解與掌握有關數學的知識,學生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學習途徑獲取一些數學知識,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找到一些客觀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素質教育不斷落實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是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教學任務。 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發散思維,思考研究數學問題。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學習數學毫不費力;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對抽象的數學難以理解。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可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在討論溝通時能啟發思維,發展自身的數學思維。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 教師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多種因素進行合理搭配、科學分組。與此同時,教師要對每個小組進行明確分工。比如,善于組織活動的為隊長,負責組內的組織工作;善于記錄的為小組記錄委員, 負責小組成員討論結果的記錄和總結;其他成員參與討論。例如,在學習“近似值”相關知識時,問題是:省略 362542這個數據萬后面的尾數,有的同學說是 36 萬,小組成員馬上改正為:“約等于 36 萬”。再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知”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并說出其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會不斷探究,從而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這樣一來,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無論教師采用哪種學習方式,在最后都需要對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所以,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教師要積極地建立科學、合理的小組合作評價體系。第一,教師要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及時地進行評價與總結,對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好的學生給予一些鼓勵與表揚,對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表現不足的學生,要及時地引導這些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第二,教師應對中等生與學困生給予一些特別的關注,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使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樹立自信心。第三,教師要設置一些小組考評體系,在一定的時間內對不同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總結,如果發現問題就要及時的幫助解決,進而提高每個小組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途徑,也是一種創新的學習方式。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而且也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邏輯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效率,這樣也充分體現出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