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影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明仁蘇木明仁學區中心校,內蒙古 通遼 028300)
語文課程教學活動開展,可以滲透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語用能力,實現綜合發展。識字教學作為語文基礎教育的關鍵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識字、深化記憶,需要我們打破傳統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模式,結合漢字字形與義、音的關系,強化內在構字規律[1],給學生提供深化理解漢字的機會。目前字理識字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還沒有得到科學應用,想要提升識字教學效果,需要教師能夠結合教學實際,分析新的教學思路和措施。
低年級的小學生形象思維特征顯著,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提倡使用生動化的教學方法,在字理識字教學中結合圖文演示的方式,可以進一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字理理解難度[2]。如,《蘑菇該獎給誰》的課文教學中,在教學 “烏”字的時候,我首先展示一張烏鴉的圖片。然后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圖上是什么動物啊?”,學生馬上就可以認出是烏鴉,然后我接著提問:“烏鴉在外貌上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顏色上。我接著出示生字卡片“烏”,全班齊讀。然后拿出卡片展示和“烏”相近的“鳥”,提問學生這兩個字的區別,學生馬上就說出“鳥”字比“烏”字多一點。這樣的問題顯然比較容易回答,學生初步建立起自信心,我接著說:“‘鳥’我們之前已經接觸過,但是為什么烏鴉的‘烏’ 字要比‘鳥’字少一點呢?烏鴉沒有眼睛是嗎?”學生馬上就否定了,說烏鴉是有眼睛的,結合剛才的圖片我們可以發現烏鴉眼睛和黑色羽毛融為一體,導致我們看不清眼睛,因此‘烏’比‘鳥’少一點,但是并不是說明烏鴉沒有眼睛?!闭麄€教學過程都和形象的圖片結合起來,說明了生字形成的過程、原理,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字記憶契機。
形義結合是漢字的基本特點,象形字和指事字多數作為獨體字出現,這些單獨的漢字之間可以形成組合關系,之后形成合體字[3]。合體字形義關聯,很多合體字可以通過字形判斷漢字的實際含義。針對這類漢字教學的過程中,建議采用漢字分解方式教學,一方面體現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能夠充分體現漢字構字規律[4]。如,“采”字,從爪從木,表示用手在植物上采摘。結合漢字形義關聯的特點,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關于漢字的有趣的字謎,如手持鞭子趕羊(養)。利用部件分解的方式,可以突出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同時體現真正的構字過程和內涵,也是提升識字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聲符字族教學利用漢字聲符相近的特點,整理出字族之后以對比教學和歌謠方式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區分和關聯記憶,這樣可以提升識字教學效率,比如學了“青”字族的“清、晴、情、請、睛”后,我就給學生出示了歌訣“日出天氣晴,河水清又清。 眼睛明又亮,用心辦事情,來客要說請,從小講文明”。利用歌訣教學方式,可以明確漢字的含義,學生能夠在歌訣中快速記憶漢字,而且揭示了字形的表音特點。如在教學《井底之蛙》和《我要的是葫蘆》中,我們就可以將生字 “娃、哇、蛙、洼”進行聯合教學,變成歌訣,如 “有片大水洼,里面有青蛙,引來小娃娃,學著哇哇哇”。 引導學生一遍讀一遍記憶,掌握生字含義。
字理教學過程其實體現了漢字的育人功能,字理滲透出漢字文化、民族情感,結合這些要素展開字理教學,能夠全面優化教學質量[5]。如《沉香救母》中“孝”字的教學,我就結合該字的漢字演變過程滲透文化要素,孩子攙扶著老人走路體現孝心和美德,“孝”字中的“子”代表孩子,上半部分代表被攙扶著的老人,這就是“孝”字的構成過程。以漢字構字規律教學過程滲透傳統文化,完善了識字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思路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該領悟和應用的。
綜上,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質量關系著學生的語文基礎夯實水平,因此當前的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已經得到了初步重視,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我們,確實也需要立足識字教學重要性,改革識字教學方法,實現優化教學質量的目標。上文重點以字理教學方法為例,展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分析,希望教學觀點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