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仁玲
(濰坊人民廣播電臺,山東 濰坊 261041)
除了播報簡要、精準之外 ,“快速及時”也是廣播新聞的一大明顯優勢。在實踐中,對于一些突發新聞,記者也可以通過電話聯系現場,以便根據自己的觀察及時報道。在新聞播出過程中,新聞采編人員還可以將收到的最新新聞在第一時間轉發到直播室,然后由播音員進行直播。在這種情況下,新聞信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遞給社會。
從本質上來說 ,廣播新聞具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 ,那就是“說”,這類新聞主要是“說”給大家聽。在播報新聞的過程中,大多數播音員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語表達方式,盡量避免誤讀。在報紙和期刊中,文學性和縐文性較強的文字很少在傳播過程中使用。一般來說,通過這種方式,觀眾可以更好地形成一種畫面感?,F實中,用最短的句子傳達最豐富、最準確的信息也是廣播新聞的一大特色。
廣播電視媒體在接收新聞信號時,主要依靠衛星發射機的幫助,可以提高新聞信號傳輸過程的準確性。但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點是衛星傳送的新聞內容不能長期保存,而且具有自身頻道的單向性。這就導致了新聞中的信息必須在固定的時間被受眾所接收,并且沒有為受眾保留表達自己觀點的渠道。在這種傳統媒體中,新聞信息的編輯和傳播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更加稀缺。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新媒體完成信息發布后,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甚至都沒有獲得相關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新聞信息不可用。編輯和出版商在及時性和互動性方面都存在不足。
與目前新興媒體的性質相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在新聞信息報道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新聞報道都保持著官方的視角來編輯和傳播各種新聞信息。這種方式雖然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但也不能與受眾對新聞的觀看和閱讀習慣產生共鳴,導致對新聞信息缺乏平民化的分析,使受眾與廣播電臺產生了一定的心理沖突。另外,在新聞內容傳播的實際過程中,由于自身工作模式的固化,直接導致在實際的信息獲取和編輯過程中喪失選擇權,無法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做出相應的改變。
廣播電視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主流媒體的一員。在自己的工作中,他們對信息的獲取、編輯和傳播制度有著極其嚴格的限制,在每個環節都有固定的工作人員支持。這種方式雖然是為了保證信息傳播的專業性,但也固定了工作模式。許多記者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逐漸喪失了創新能力。他們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創新信息傳播的內容和方法。這導致其觀眾的注意力水平下降。
新媒體條件下,廣播新聞多樣化發展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政治是廣播新聞節目的一大特色。他們在節目設置和編排上往往刻板成見,缺乏創新。在目前的廣播頻率中,節目通常分為半小時和一小時兩個時段,聽眾只能按設定的順序收聽。在新的媒體條件下,受眾不習慣這種方式,隨時隨地的收聽成為許多聽眾的新選擇。因此,廣播節目要想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讓觀眾聽得開心,就必須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廣播新聞節目在布局上要力求新穎、生動、實用,并努力創新傳播方式,充分利用新聞熱線、微信平臺,及時與受眾互動。
在新媒體條件下,廣播新聞面臨著諸多挑戰。逃跑不是辦法。我們應該轉移思路,讓新媒體為我們服務。首先,采用新的媒體手段,彌補廣播新聞單次音頻播放的短板。例如,微信公眾號可以作為廣播和受眾之間信息傳遞和共享的新平臺。其次,利用直播快捷方便的特點,與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合作。如果兩者能夠實現良性互動,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好地體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與發展。利用新媒體平臺,廣播新聞不僅擺脫了單一傳播形式的困境,而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影響力。此外,移動設備的興起也對廣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發展網絡廣播,不僅可以擴大新聞傳播的范圍,而且可以解決廣播和收聽媒體帶來的不便。因此,開發廣播新聞移動收聽 APP,不僅能讓隨時隨地聽新聞變成現實,還能實現廣播新聞節目點播和保存,甚至是收看廣播新聞節目的直播,這些不僅能為廣播新聞節目“吸粉兒”,還能提升傳統廣播在新媒體條件下的整體競爭力。
由于受時間的影響,電臺會在不同時段安排不同的新聞節目,有的會關注時事,有的會關注民生大事,對于不同的新聞節目,有必要創新新聞編輯方式。比如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廣播節目《聲聞天下》,節目中的新聞大多是關注民生熱點問題,同一頻道另一期的《許昌新聞》節目則聚焦時事政治,而《南方日報》“聽天下”也多采用“談新聞”的形式。讓新聞聽起來更輕松、更具互動性。”《世界新聞報》還推出了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平臺等,吸引了眾多聽眾參與新聞討論,聽眾人數激增。在一些熱線新聞或互動新聞欄目中,也要采用多種編輯形式,盡量把觀眾的意見作為新聞評論材料,跟蹤報道觀眾的問題,吸引觀眾繼續關注節目。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廣播新聞雖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新媒體實際上為廣播新聞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只有當電臺新聞充分認識新媒體的優勢,合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