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興業縣石南鎮龐村小學,廣西 玉林 537800)
在時代進步與發展的同時,課外閱讀的文本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如果文本過于陳舊,會造成文章脫離現實的情況,學生生活在當下,不能切實地理解文章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無法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使課外閱讀教學應有的教學效果難以顯現出來,限制了學生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在課外閱讀方面存在著提問形式單一的問題,整個小學的閱讀理解都存在著這種問題。這種固定的問題設置缺乏新意,很易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生的思考方式受教師提出的問題所局限,不利于其思維能力的培養,更無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
許多家長都覺得學生去看課外書就是在浪費時間,會讓學生的考試成績受到影響,對其學習能力的提高十分不利,然而家長的這種思想是非常不可取的。由于受到家長錯誤思想的影響,會使得學生在思想上不重視課外閱讀,選擇課外讀物的時候不加以甄別挑選,對其價值觀的樹立十分不利。
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必定離不開課內閱讀教學,而課外閱讀的書目和內容也大都來源于課內教學。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景陽岡》等課文時,教師可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的內容為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如教學《普羅米修斯》《寓言兩則》的時候,教師推薦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目則可以是《希臘神話故事》、《伊索寓言》等。教師堅持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策略有其有效性所在,因為學生在學習課內文本后再進行課外整本書的閱讀,對于已學習的課文來說,可以補充知識;對于課外閱讀來說,由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課內閱讀的基礎,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他們不至于感到陌生,對作品會有一定的親近感,從而破除閱讀障礙,包括文化障礙、語言障礙等。課內外閱讀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甚至說課內、課外閱讀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課外閱讀對于學生閱讀面的擴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也許在小學階段的短短幾年看不出來,但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及閱讀視野的開闊、閱讀能力的提升,他們就會明白閱讀并不僅僅限于課內,而課外有著更為廣闊的天地。
小學生的語文閱讀不僅處在初級階段,其識字認字、語言表達的能力也處于一個積累的過程。閱讀教學與寫作表達的結合對于課外閱讀來說是大有裨益的,這有助于促進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因為在課內閱讀中,學生寫作的原始動力一般來自每周要上的作文課,但是課外閱讀沒有寫作文的要求,學生可能會覺得只要將教師布置的閱讀作品看完就可以,至于看的結果并不重要。這就陷入了閱讀的一個誤區,而讀寫結合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改掉這種壞毛病,使其做到邊讀邊寫,或者是讀完之后及時進行閱讀反思。比如: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教導學生學會做閱讀筆記,不認識的字詞做上標記,以便查找和學習,能引發人思考或具有美感的文字要及時摘錄,也可以互相交流,做閱讀手抄報等。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將好的段落句子進行朗讀,實現閱與讀的合二為一,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文字的魅力。學生一旦對所閱讀的文本產生親近感,那么做筆記、寫作文就可以順勢而為,不再需要教師的強制要求,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小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也是這樣。根據現階段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來看,課外閱讀指導的重點不在于學生閱讀的量,而是在于閱讀質量的提升。也就是說,學生有沒有通過閱讀產生更多的想法,課外閱讀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或者說課外閱讀對于課內閱讀是否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以及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表現在哪里等。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不是單純地看看書,而是要能夠說出這本書講了怎樣的故事,自己有什么體會!書中有哪些部分自己還不是太懂,需要跟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等。例如:在學習了《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后,教師組織學生課外閱讀作者的代表作《城南舊事》,雖然作品描寫的是小時候的事情,但由于年代、地域的不同,學生在閱讀時也會產生一些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抽出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合作交流,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并對一些討論得比較激烈的問題進行進一步分析和解答。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于他們更深入地認識閱讀文本。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開展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教師來說,探索相應的教學策略也是任重道遠。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如閱讀內容質量不高、閱讀習慣不好等。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讀寫結合、合作探究性閱讀則是針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散,旨在促進小學高年級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是一生的事,而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雖然處于一個初始階段,但對于其未來語文學習的進步則是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