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固安縣酈湖小學,河北 廊坊 065500)
新課程中對小學體育的要求標準是以“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原則,重點從學生的需求和成長與發展入手,要在學生心理與身體雙重健康培養的基礎上,發揮體育工科學的強健身體和增強耐力,培養良好品質的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提出了有效改善小學體育教學的具體思路與措施。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以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與技術為培養目標。但由于長期的體育教學中對體育增強學生體質,拓展體育技術等方面的了解不夠,也忽略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與新課程改革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目標有所偏差。
小學階段,不僅是學生知識積累的時期,也是學生全面成長的時期。通過一些資料文獻和相關的數據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從小學至大學的體育教學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問題。具體表現在學生普遍身體素質不佳,運動能力不高,沒有持久的耐心和毅力,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很脆弱,在一些強度指數較高的運動,或者軍訓等活動中,暈倒、恐懼等癥狀明顯。抓好小學階段的體育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有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但由于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對體育教育的認識不足,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評價不足等問題,影響著體育教育的發展。
從當前學生的整體情況來看,存在著不同程度模式化和標準化的特點,沒有將學生的個性徹底解放出來。尤其是在體育課上表現十分明顯,按照老師的指令去完成某些任務,沒有將體育的活潑性體現出來。再加上現在學校的對學生的安全管教的較為嚴格,憂患意識過度,怕學生出現意外不好收場,形成了“望而生畏”局面,在體育教學內容,限制一些有難度的,存在任何危險性的活動出現在教學計劃上,由于開放性不足,也就造成了能夠讓學生練習的項目也就是一些簡單的跑步、跳繩等基本活動,與教學大綱的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體育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以自然的走、跑、跳、投、攀登、翻滾、懸垂和平衡等為主要的運動項目。但在卻除因為教學設施不足,達不到教學要求的場地和器材的問題,以及防止學生意外傷害事件發生等因素外,只剩下走、跑、跳等基本內容,再加上教學上形式單一,枯燥無趣,無法更多的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缺乏了學習的動力,也就逐步造成了小學體育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通過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更能夠培養學生堅強的品格,這是適應未來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改善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不足,提高體育教育的成果勢在必行。
要想進一步達到小學體育的有效教學,實現學生強健身心,增強毅力的目的,必須要先從教學的目標、過程與結果的全程改革開始。第一步必須改變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目標不明確,隨意性大,教學結果沒有核查和評價的問題。制定完善的體育教學目標,以注重學生的主體發展和個性成長為主,加強學生體育與健康意識的培養,以及體育能力的提升為主要目標。并且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年齡特點等因素,對教學成果進行監督和檢查。如短跑、跳遠等基礎項目的完成情況,以及平時訓練的結果,合理的評價綜合為最后的成績,以此帶動體育教學的發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愛自、活潑是一種天性,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這一特點,將體育教學的內容更為開放化,將實效性與教學目標更好的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將學生引入體育學習的新領域,更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生活中一些可以接觸到的內容帶入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情境模式中,體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如乒乓球、武術套路、足球、舞蹈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能夠接觸到的體育項目,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達到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有效的提升了教育教學的效果。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教學內容或者有些項目中涉及的要求及場景,通過視頻動畫讓學生更清楚,更直觀的了解到一些原本抽象化的事物,引領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的狀態中,不斷的創新教學模式,同時要注意體育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如增加一些有趣的寓教于樂的體育項目,投沙包、模仿走、競技類,或者團隊合作性要求比較高的,能夠兼顧到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活動,但與此同時,一定要注意活動的項目要與學生的年齡和活動能力相適應,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達到鍛煉的目的。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學大綱為主要目標,沒有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來選擇教學內容,一方面是擔心擾亂教學計劃與常規,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第一的考慮。但通過實踐對比,在新課程背景下,開放教學內容,拓展教學項目,創新教學形式,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能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主動性,更能夠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和與人交際的能力,從而達到體育促進身心健康,獲得體育科學知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