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豐順縣砂田中心小學,廣東 豐順 514300)
新式教學方法和工具的普遍應用,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數學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的學科,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然而,數學的邏輯性、抽象性卻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針對這個問題,要求教師積極采用多媒體技術等工具,激發學生的興趣,降低學習數學的難度。
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圖片、文字、聲音相結合的教學資料,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發現運用多媒體技術效果更好時,就產生了依賴性,整堂課都是使用課件講解。實際上,教師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無論多媒體技術的效果如何,其始終都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是無法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教師的講解更能給學生帶來親切感,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流也是多媒體技術無法帶來的。不顧實際情況一味使用多媒體技術,看起來學生們積極性很高,然而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不好。教學效率似乎提高了,教學質量卻受到了極大影響。
多媒體課件的恰當使用至關重要,這需要教師在課前搜集資料,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件內容和形式,才能起到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然而一些數學教師“偷工減料”,直接下載別人制作好的課件,不加修改就直接使用,而不管課件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時,這些課件的使用讓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大相徑庭。
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往往囿于語言和文字的弱勢,導致一些教學內容比較枯燥無味,理論知識為主的學習也讓學生缺乏實踐的機會。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的數學素材,為學生創建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大大改善了傳統課堂教學單一枯燥的缺點。例如在學習《加與減》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一個加法與減法逆向使用的情境。在課件上有幾只小鴨子和幾條小蟲子,小鴨子身上寫著不同的數字和運算結果,而小蟲子身上則寫著不同的運算方法,教師讓學生自己嘗試用加減法來計算然后選擇小蟲子,如果學生選擇了正確的計算方法,小鴨子就能夠吃到小蟲子。學生們隨后紛紛開始討論并動筆計算,如果選擇了正確答案,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鼓勵;如果選擇錯誤,屏幕上就會給出提示。這種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還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與鞏固數學知識。教師也可以用動畫的方式來展現加法與減法的運算規則,例如地上有5只小鳥,飛來3只又飛走2只,讓學生觀察動畫后計算還有多少只小鳥。動畫帶來的視覺刺激,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加減法的使用方法。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都較弱,對于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習起來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將這些知識通過具體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不僅看到結果更能看到過程。例如在《長方體》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屏幕上為學生展現一個立體的、可以旋轉的長方體,將每個面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出來,然后用動態的方式旋轉長方體,學生們仔細觀察,發現每個面和其對應的面的面積都是相同的,而每個棱和其對應的棱的長度也相同。這樣,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長方體的特性,對于空間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
積極主動探究是良好的數學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知識,不僅可以讓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積極性,探究得到的結論也充分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而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周長》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拿出身邊常見的小東西,如書本、鐘表、樹葉等,讓學生們想一想怎樣才能得到這些物體的周長。學生們紛紛交流起來,有的埋頭思考,有的在寫寫算算。然后教師在屏幕上展現一個車輪,車輪滾過的地方留下了車輪印,教師將車輪印用突出的顏色標記出來。學生從中得到啟發,有的把物體的外形在紙上描畫出來,然而用尺子測量周長,有的用一根線把物體“包”起來,然后測量這根線的長度。不論得到的結果如何,這樣的過程都是探究的過程。
多媒體技術圖形并茂的特性,讓知識變得形象具體,為學生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圓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己試著推導一下如何計算圓的面積,比照著教材上的方法,有的學生把圓形剪開拼成長方形,有的則拼成類似三角形,并推導出計算圓形面積的方法。此時教師繼續讓學生探究一下哪種方法最簡單、最準確,并用多媒體將圓的面積的推導方法一一演示出來,學生們很快就總結出最簡單、準確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計算圓形面積的公式,更了解了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鍛煉。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好數學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