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師范學院,四川 內江 641112)
做人誠,做事實,寫文真,范長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新聞記者的“誠”字。他的《中國的西北角》就是為了考察抗戰大后方,親身實踐走過四川西北、甘肅、陜西等地區,記錄下當地的經濟、政治、民族風情,真實的反映了當時西北地區的民族問題,為后世留下寶貴翔實的歷史研究材料。
從范長江的著作《西線風云》《記者工作隨想》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堅持走群眾路線,廣交好友,扎根群眾。他把新聞采訪工作同人民的需要緊緊結合起來,堅持深入群眾生活,堅持真實報道,言論自由,寫出了眾多有價值,有指導意義的優秀新聞作品。
中國互聯網技術聯盟權威發布的定義是:“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平臺、物聯技術、智能化技術、大數據技術,把互聯網和傳統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增值業務。
互聯網+有六大特征,分別是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的含義就是跨界融合,形成開放、并包、協同、創新的產業。
1.新聞真實性難以保證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的首要準則。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網絡成為信息的發布、傳播者,海量信息導致信源真假難辨。在“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中,最早有自媒體爆出事故或是轎車女司機逆行公交車由此墜入江中。不少主流媒體在未經過核實的情況下即發布新聞,摻雜的主觀內容引導錯誤輿論,制造謠言。
2.內容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
互聯網傳播信息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傳播速度快,新聞時效性強。當一個事件出現在大眾視線中,各新聞媒體為了搶占先機,吸引受眾眼球,紛紛將事件報道轉發,同質化內容嚴重,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受眾的流失。
1.以“誠”寫“真”
范長江先生始終堅持的是一個“誠”字,不僅做人要誠,寫文也要誠,新聞要追求求真務實,客觀記錄大眾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
在當今時代,新聞界面對的隱憂如此之多,白巖松曾說當今的新聞界是“炒菜的人越來越多,而種地產好糧食的卻在減少。”新聞從業者只有向范長江同志學習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堅持輸出好的作品,才能長足發展。
2.內容至上,開拓創新
通過閱讀范長江的新聞集冊,可以發現范長江的新聞通訊有大量優美的描寫性語言,采用散文游記的寫作方法讓他的新聞通訊有獨特的美感和創造性,開創了中國旅行通訊的新文體。
“內容為王”的新聞思想永遠不會過時,《南方周末》始終堅持生產優質內容,勇于創新,有著同類媒體無法企及的 500% 傳閱率,直接或間接讓 800 萬知識型讀者享受精神盛宴。做好“真實”的根基,遵循“內容至上”的理念,做權威、可信的新聞,讓媒體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成為可靠新聞的標桿。
3.貼近群眾
范長江新聞關注的焦點始終為人民群眾,以群眾為落腳點。他在《記者工作隨想》中談:“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也在群眾”。
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強與受眾的聯系互動,重視群眾的反饋,將單向傳播轉向多向傳播,在媒體融合中形成立體化的傳播模態,提高用戶的黏性。
1.媒體融合,主流媒體加強宣傳
主流媒體在通過互聯網平臺技術融合發展,提升自身的權威性與專業度的同時,以范長江新聞精神為導向,利用多種新媒體平臺加強范長江精神的思想宣傳,以引導自媒體向善發展。
2.大數據分析,為民眾選取有價值的新聞
媒體融合的道路中,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就是依靠大數據分析,為用戶定制精準化的服務內容。范長江始終堅持新聞為民,以民眾的視角選取有價值的新聞進行報道,這一點在當下可以通過當今時代的大數據云計算來實現。
3.人機互動技術發展,讓新聞更真實可感
著名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觀點。當前所有的媒介都是人感官上的延伸,文字與報紙是人視覺上的延伸,廣播是聽覺系統的延伸,電視是人聽覺、視覺、觸覺感官上的綜合延伸⑤。人機互動技術的開發,可以調動人體全部感官參與到媒介中去,這一技術應用在新聞領域即為“沉浸式新聞”。
“沉浸式新聞”主要利用虛擬現實讓人感受到在新聞第一現場發生的事實,產生“沉浸式”體驗。八十五年前,范長江以語言文字的方式記錄自己在西北行的經歷,以第一人稱視角展示了“敘事性視覺主義”,營造了受眾在現場的生動感與真實感。如今虛擬現實出現,人機互動技術的發展,讓更真實可感的“沉浸式新聞”成為可能,激發了受眾在新聞現場的參與感、關聯感和情感共鳴。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下的新聞發展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把內容為王貫徹到底,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將大數據分析,人機互動技術的開發協同前進。以互聯網思維統領新聞內容生產,以范長江新聞精神做思想指導,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開拓長江精神在新時代下的思想內涵,形成“互聯網+”條件下新價值產出的主要方向和思想,從而為當今媒體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