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高校的文化育人肩負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挖掘與傳播,從而提煉育人元素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其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錘煉大學生的優秀品格及增強文化自信的認同感。高等院校是我國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的重要場所,所以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運用,完善文化育人工作,以塑造正確人生三觀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文化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下面對高校文化育人現存不足進行分析。
目前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人相處的方式和接受教育的途徑都具有一定的時代印記。目前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人們思維觀念的變化,大學生接觸到的文化也呈現豐富性,所以也導致大學生對文化育人的感受及接受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不斷交流和碰撞,導致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出現偏離和阻礙,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造成影響。
課程思政是高校育人最主要的力量,但是如果課程中不重視文化育人,勢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教師的職能不僅僅只是教授知識,更肩負傳承文化的重任。但是很多高校教師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應試教育、招聘標準等,導致自身人文素養的匱乏,無法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學生的思維和觀念產生嚴重影響。并且很多教師只認為教書是自己的主業,而文化育人只是副業,不愿意將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副業上[1]。
高校進行文化育人工作應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之間的關系,應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審美相符,這樣才能達到目標。但是目前很多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和直接,流于形式,不具內涵,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教學效果不佳。課堂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更是嚴重不足,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也失去了興趣。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開設孔子學堂,并建立專門的國學教育平臺。開展“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傳統文化鑒賞與名家講座等活動,通過校園平臺向學生征集優秀詩歌、書法等作品,發布、古典音樂演奏作品和一些傳統文化常識。另外,可以依托學生社團特色組織定期舉辦傳統文化類讀書分享會,使廣大同學了解更多有關于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如: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以提高學生積極參與性和學習興趣,陶冶學生傳統文化情操,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來實現“文化育人”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2]。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體系中需要高校利用“三全育人”育人模式,來引起廣大師生的共同參與。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為指導,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改革與校內外活動實踐中。發揮主渠道作用,鼓勵教師打破學科藩籬,立足學科優勢深入挖掘專業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元素,以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完美融合,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實現當代大學生正確三觀形成、達到知行合一。協同第二課堂及網絡課堂的有利資源,合理利用團活動時間和學生的課余時間,開展傳統文化傳播和大型傳統文化活動志愿服務,使學生身入其中,明其義理。此外,應有效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多形式推送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來占領移動媒體的一席之地。通過線上線下參與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從活動中逐漸提升自己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注重創新傳統文化內容、形式和途徑,努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搶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與傳統節日、社團活動、禮儀規范等融合起來,使大學生在形象化、互動化中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堅持時代特色、實踐特色、理論特色的交匯融通,切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去偽存真”的原則下,高校可以通過國際合作辦學、互派留學生及訪問團等形式[4],加強文化交流,汲取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之長,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自我革新與發展,從而激發、擴大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是通過“養正”的途徑來塑造人的正確宇宙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擺在“三全育人”工作重要位置,勢必會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步和加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有效增強當代青年文化自信,使之積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精髓,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播者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