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宇浩
(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引言:傳統節日涵蓋著華夏優秀的民族文化,起源于農耕時期,蘊含著歷經千年不朽的民族精神。傳統節日應啟蒙于幼兒階段,培養幼兒尊師重道、孝順長輩的思想觀念,提升其自主性學習能力,讓幼兒以傳統節日為出發點,自主探索具有民族文化傳承的民族精神,繼承傳統節日中的愛國情懷。
傳統節日的課程占比較少,無法建立幼兒對傳統節日的正確認知;園本教學內容的小學化,成為弱化幼兒學習興趣的關鍵性因素。然而,小學化的園本教學成為幼兒教育的發展趨勢,一方面為滿足家長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為彰顯幼兒教育的含金量,嚴重制約著幼兒身心健康成長,難以培養其自主性學習能力。過于繁重的學習任務,極易給幼兒造成學習負擔,不利于其良好的學業發展。
基于傳統節日,開展幼兒教育,存在教學方式不恰當的問題,嚴重降低了傳統節日的園本教學價值。例如,在重陽節時期,此節日又稱為老人節,古時期以此節日進行拜祭祖先,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園本教育采取的教學方式為:制作尊敬老人的圖片,“給爺爺倒水”、“陪奶奶聊天”等;繼而表達重陽節的文化理念:“重陽節,是尊敬長輩的節日,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在教學過程中,缺少了實踐環節,難以讓幼兒切實理解傳統節日的真實內涵,讓傳統節日教學走向形式化,不利于培養幼兒自主性學習思維。
家園角度,是以生活實踐角度,向幼兒傳達傳統節日的文化理念,以節日氣氛,讓幼兒感受節日所具有的獨特精神;園本角度,是以知識性角度,向幼兒傳遞節日的相關知識,力求將節日升華為思想教育,培養幼兒的思想品質,提升其自主性學習能力。但是園本與家園合作成分較少,幼兒自身難以將傳統節日知識與生活節日融合在一起,弱化了傳統節日的啟蒙價值,影響著幼兒自主性學習能力發展。
園本教育應調整課程規劃,將小學化課程剔除,充分引用傳統節日文化元素,為幼兒創建集娛樂、文化、競技于一體的幼兒教學課堂,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傳統節日的精髓。培養幼兒同情心,與他人合作等方面,激發幼兒對認知的自主性學習興趣,是園本教學的核心內容。傳統節日為幼兒帶來的思想傳遞,旨在提升幼兒的思想觀念,培養其正確的生活方式[1]。
例如,重陽節,幼師在理論知識教學完成后,應帶領幼兒實地感受節日的文化理念;幼兒園與當地社區合作,開展老年人幫扶活動,帶領幼兒為社區內的高齡老人做家務;將幼兒分為4小組,每個小組由社區服務人員、幼師分別帶領;拜訪高齡老人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幼兒為高齡老人提供節日服務。此活動,有利于增加園本教學的實踐性,樹立幼兒對重陽節的正確認知,讓幼兒回家后自發性承擔家務,自主性跟隨父母學習知識,有助于樹立其正確的生活觀念。
傳統節日美食,作為節日的特殊性實物,傳承至今,備受人們推崇;園本教育應充分利用美食效應,為幼兒開展傳統節日教學,培養幼兒分享與合作的思想[2]。例如,端午節,吃粽子是此節日的標志性美食傳統;端午節的文化典故為: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幼師可帶領幼兒一起洗粽子葉,幼兒每人5個粽子任務;洗好粽葉后,在幼兒園內晾曬粽葉;將曬好的粽葉收回,幼師為幼兒分發江米,讓幼兒自行包裹;待幼兒包好粽子后,為其分發小火鍋,讓幼兒自行將包好的粽子放在其中。
蒸粽子期間,幼師講解屈原的故事,加深幼兒對節日典故的記憶;粽子蒸熟完成后,幼師帶領幼兒吃粽子,讓幼兒感受自主做食的快樂,培養其自發性動手學習能力;吃完粽子,讓幼兒將剩余的4個粽子帶回家中,分享給父母。通過端午節傳統節日,園本課程中帶領幼兒實踐了粽子的制作過程,引導其自主性動手操作,利用美食培養其傳統節日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將剩余粽子帶回家,分享粽子,體現了端午節美食分享優秀傳統,一方面培養了幼兒的分享思維,另一方面彰顯了傳統節日教學價值。
家園協同,是指借助傳統節日的特殊氣氛,為幼兒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學。例如,國慶節,是舉國同慶的節日,園本教學可采取的教學方式,具有多重選擇,讓家長帶領幼兒觀看閱兵儀式,感受節日的莊嚴與肅穆;幼師與家長共同帶領幼兒觀看國慶為主題的電影,比如:《攀登者》,感受建國期間,中華人民不屈不撓的頑強,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樹立其對祖國黨政的敬畏之心;由園本組織,以家庭為單位,舉行閱兵儀式,讓家長與幼兒一起共同感受閱兵的形式感,以此來培養幼兒優雅的行為舉止,促進其自發性約束自身行為,端正走路姿勢,為其身體發育奠定基礎[3]。
結論:綜上所述,中華傳統節日具有良好的啟蒙效果,有助于培養幼兒自發性學習能力;通過園本開展傳統節日的啟蒙知識傳遞,采取社區聯合方式,踐行重陽節文化理念,培養幼兒自發性尊重長輩。借助傳統節日的文化理念,全方位培養幼兒自發性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