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靜 時金柱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學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近年來,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地提高,伴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更加明確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一資源,是學校質量提升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而青年教師作為學校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對于他們的培養更是學校和領導的責任。
在現實的教育中,由于校長素養的發展是不同的,他們在某個方面的素養顯得尤為出眾,由此呈現出多種類型的校長:創新型、研究型、學者型、管理型、專家型等等,那么什么才是一個校長都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呢?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15年教育部在2013年頒布《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的基礎上出臺了《普通高中校長專業標準》,在此標準中提出“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引領發展、能力為重、終身學習”五大發展理念和“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六項專業職責,共計60個細則,同時還提出了四點實施意見,這一套標準體系為認識和研究校長的核心素養奠定了基礎。
北京師范大學毛亞慶教授和鮑傳友副教授在《標準》提出的基礎上,通過對優秀校長行為的認識和分析,概括和總結出優秀校長應具備赤誠教育之愛、理性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寬闊國際視野和自覺責任承擔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
優秀校長的核心素養應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促進年輕教師的專業成長方面,我校如今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高考入圍人數由2013年重本3人,本科87人,到2019年重本107人,本科578人,增長速度驚人。教學成績的提升促使越來越多的初升高的學生選擇在我校就讀,近幾年我校學生人數大規模增加,已直逼3500人,69個教學班,現有的教師資源已無法滿足學校的正常授課和良性發展,從2016年起學校開始大量引進研究生和優質本科生來不斷壯大教師隊伍,對于青年教師的專業培養迫在眉睫。
大量年輕教師的融入,使學校充滿青春的朝氣,學生也很喜歡,調查問卷顯示年輕教師有如下優勢:1.與孩子在年齡上代溝較小,很容易與學生打成一片;2.年輕教師均畢業于重點師范高校,接受過專業的師范教育,有正確的教育思想,熱愛教育事業,對待教育教學工作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待學生有愛心;3.學習能力強,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能以發展的眼光要求自己,堅持繼續教育,促進自身能力提升;4.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心理素質,興趣愛好廣泛;5.態度端正、積極上進,能認真聽取有經驗的老師的指導與建議,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6.能運用多媒體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與此同時年輕教師也存在著一定的劣勢:1.缺乏經驗,對于一些急需解決的事情,會出現束手無策的情況;2.缺乏耐心,容易將情緒帶入工作和課堂中,甚至引起師生之間的矛盾;3.對于課堂教學中知識重難點的把握還需要一個學習積累和適應的過程;4.溝通能力弱,人際關系處理不夠得當,缺乏團隊意識;5.理論與實踐操作脫節,沒有達到實效性;6.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反思但不深入,也沒有整理成為論文或申報課題,沒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
綜上所述,助推年輕教師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但對于年輕教師的培養應是守護而不是培訓,培訓過于機械,忽略了年輕教師的個性化發展,我們作為管理者要給年輕教師信心,他們經過層層篩選從各大師范院校進入我校,定有其自身的優勢,我們要守護好他們的優勢,引導他們不忘教育初心,不被極端功利的教育觀消磨了他們原有的對教育的激情,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促使其專業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教師是好教師?學校強調:你希望你的孩子遇上什么樣的教師,就努力去做,成為這樣的教師。我校在李校長和童書記的帶領下,首先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以學生為本,教育是為學生的成長做奠基,其次在學校積極營造適合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良好氛圍,并依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研室和各年級的大力配合下,積極探索我校促進請將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個性促發展,由機械變靈活。眾所周知,我們現階段的教育雖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并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但對于剛畢業的年輕教師而言,他們所經歷的高中以及高考都是側重于應試教育。進入工作單位后如果繼續以分數作為考核老師的重要條件,那么我相信,不出六年的時間,他們就可以成為很優秀的“教書匠”“提分工具”,他們只會解題、只會做題,只會一遍遍的帶領學生刷模擬題、刷仿真題,不會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自己的教育理念,那是沒有靈魂的教師,這樣的老師不僅磨沒了自己的靈性,也將磨沒了學生的靈性。所以,作為學校領導,應選擇尊重年輕教師的個性,激發他們對教育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
2.繼續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作為年輕教師,原本就具有一定的書生氣質和基礎的科研能力,我們守護,應該是把這些好的方面保護起來,引導他們繼續讀書,從書中找到自己對教育的那份熱愛,感到自己從事教育的價值,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從書中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不斷提升自己。為此我多次給年輕教師推薦好書,既有為教育提供幫助的李鎮西、魏書生、萬瑋等教育實踐專著,也有提升科研能力的小課題研究專著,還有調整情緒和思維方式的《拆掉思維的墻》等,更有心靈雞湯《誰的青春不迷茫》、《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等,讓年輕教師靜下心來,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提升自己教育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校領導積極組織年輕教師在反思的基礎上形成教育教學論文,積極申報課題,從區級微課題開始,并且引導老教師在申請課題時帶上年輕教師,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提升年輕教師的科研能力,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年輕教師保持一種研究和反思的習慣,充分保護好年輕教師的開放性思維和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拼搏精神,實現其教育的價值。
3.青藍工程,助推成長。對于年輕教師的課堂,需要一個不斷成長和提升的過程,需要學校和領導陪同年輕教師一起成長,一起進行聽評課,一起研讀教材、把握重難點,對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要一起分析和討論,對于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還會邀請市專家一起研究,形成學研共同體,在課堂教學中我校始終堅持以培養學生為主要目標,貫徹落實“疑探展評練”五環節教學模式,著重關注“學生素養的提高、解題技巧能力的提升、反饋查缺補漏”三個方面。同時學校積極給年輕教師搭建平臺,提供外出學習的集會,學習他人的教學長處,不斷完善自己,鼓勵年輕教師積極參加優質課競賽,不斷打磨課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收獲頗豐,年輕教師成長迅速,今年多人申請區級課題,時金柱、許建獲得省級優質課一等獎,周洪張、溫楨茂獲得省級優質課二等獎,劉芷希獲得優質課市獲得一等獎,姜琴、徐英、周文蓉、肖勇恒、祁歡等老師優質課獲得市二等獎,還有多名年輕教師獲得全市“一師一優課”省、市級獎項。
守護年輕教師的成長,找到適合他們的成長路徑,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只要我們不斷的鼓勵、支持、引導年輕教師堅持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必將成為一批學科專家,有著深厚實踐經驗的教育學者,不忘初心,實現他們的教育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