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思佳
(怒江州廣播影視民族語譯制管理中心,云南 怒江州 673100)
一部優秀的少數民族語譯制影片包含了很多技術環節,對于少數民族的受眾者來講,最為重要的階段就是配音人員的精彩表演。對譯制片進行翻譯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實現民族文化的轉化及其融合,還需要處理好影片的聽覺效果。配音界中,口型一直被認為是“硬傷”[1]。需要根據譯制配音中提供的臺詞感受還有表達的需求,對結果進行優化,展現更好的藝術效果。用聲音表達角色,用聲音塑造角色,用聲音感動觀眾,這樣才能將最為直接的感受呈現給大家。譯制配音的時候,還需要培養了配音演員的內在情感,營造氣氛,同時也明白發聲的位置。一名出色的配音演員必須掌握各種配音能力,并且還可以根據原影片當中的角色,進行有效的情感展示。譯制片的配音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譯制片的吸引度。其中包含了配音演員的口型、角色扮演、情感表達等綜合性的能力。與此同時,在譯制影片配音的時候,還需要注意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民族思想之間的詮釋[2]。
從一定程度上看,譯制影片的配音的時候,主要就是使用民族的語言去轉化原有影片當中的語言。配音人員需要使用自己的聲音,精確的展現原片故事當中人物的情感或者是故事的情節,人物的命運或者是關系等。首先,需要配音演員先閱讀完原本的臺詞,抓住人物的性格和特征,更加直觀的使用聲音,加強受眾者的理解[3]。想要完成一個影視譯制作品,并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多元化的角色配音融合在一起來完成,但是受眾者在聽了之后,還不能分辨出來這是同一個聲音。例如:《捍衛者》在進行傈僳語譯制的過程中,只使用了四個配音演員就完成了整部電影當中,所有的人物配音。雖然配音的難度較大,但是這四個配音演員還是恰到好處的抒發了自己的情感,讓受眾者很快進入到聲音的世界當中,并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其次,聲音和表演還需要有機的結合起來,讓臺詞和影視作品合二為一,不管是口型方面,還是聲線模仿方面,還是氣息的控制方面,語言的表達方面,演員的內心情緒方面,都可以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4]。
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配音的過程中,聲音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之一。配音演員可以使用民族的語言,塑造不一樣的人物形象,展現不一樣的人物情感。受眾者可以通過配音感受到影視劇當中的角色魅力與獨到之處。換句話說,一部影視片的譯制,其實就是在原片的基礎上,實現二度創作,使用民族語言的方式,將這部戲接著重新演出來。并不是說簡單的配音就可以完成的內容,需要配音演員使用自身內心的真實感受,去感受影片當中的人物情感。之后,還需要厘清原片人物的關系和表演的特征。正確的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對周圍事物的陶醉,深一層的理解細微的思想變化。根據不同的角色,深入不同的情感,反復的揣摩內心的原型和世界,包括臺詞的語調和情緒變化。確定人物的基調語言聲音技巧之后,就可以精確的展現自身的思想情感。在深化的理念下,將自己的靈魂和角色融合在一起,使用聲音塑造的人物形象,給人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
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配音的過程中,配音演員需要根據不同的角色,將自己的藝術修養融入到作品的聲音當中去。分析人物之間的關系,感受人物之間的情感,體會人物之間的內心變化。只有更加細致的分析不一樣的地方,才能將人物的形象更加細膩的展現出來。換句話說,就是需要配音演員使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去演繹角色真實的喜怒哀樂。這個時候的角色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還可以讓受眾者感受到內心深處的共鳴。例如:譯制片傈僳語中的唱歌的部分,如果使用原來的聲音來打上字幕,這樣總是給受眾者一種不舒服的感受。再例如:《大笑江湖》在進行譯制傈僳語的時候,在開始的時候,就先嘗試了使用傈僳語演唱歌曲的部分,這樣所呈現的效果,就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給受眾者一種共鳴之情。《我和我的祖國》譯制傈僳語演唱的時候,就讓少數民族的受眾者,看的熱淚盈眶,激情澎湃,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油然而生。
總結:隨著社會的進步,邁向新時代中華民族特色發展之路的過程中,配音演員需要根據不一樣的民族語言,演繹著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聲音的力量,塑造豐滿的角色,為少數民族的受眾者展現出一場又一場不同的聲音盛宴。實現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使用少數民族的語言,傳遞出不一樣的民族文化和情懷。與此同時,也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受眾者對影視文化的期待,這個時候,就需要這些配音演員,為少數民族的同胞們打開一扇扇通往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