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四十二完全小學,湖南 郴州 423000)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明確的一個關系點是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課外活動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相輔相成的。”[1]這句話換另一種表述方式就是——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的現狀如何?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又該如何利用這個關系,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將在下文作出詳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閱讀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敏銳感覺?!盵2]我們知道,訓練語感靠的是大量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知識、培養語感,從而對語言文字、語境、情感等產生一定的敏感度,這種敏感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反應能力,用之于語文這一學科上,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對語文的敏銳感覺。為此,《新課標》對于中小學生的閱讀量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即九年制教育課外閱讀的總量應該在400 萬字以上。[3]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在九年制語文教育教學上其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
然而,經調查發現,我國現在的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與《新課標》所規定的相關要求卻是相差甚遠。這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大。何故?原因在于,中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極易受外界各種各樣的事物的影像,加之當今世界是個多元化的世界,在外來文化不斷沖擊,以及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學生的思想觀念等毫無疑問的深受其影響,并且潛移默化的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閱讀所帶來的吸引力遠遠不及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吸引力大,網絡的普將一個五花八門的萬花筒似的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輕易就能完全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深受學生的喜愛,相比之下的傳統的閱讀,就顯得枯燥而乏味。因此,沒有吸引力的閱讀就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沒有興趣,那么《新課標》上的要求便也只是一個空泛的數字而已。
當然,除此之外,學生沒有空余的閱讀時間也是造成學生閱讀量不達標的原因之一?,F在很多學校注重的是學生的升學率,在“升學率”這座大山重壓之下,分數至上無疑成為了真理,而它也成為衡量學生成績、學生綜合素質、乃至學校升學率的重要標準,在這一標準之下,學校給教師施加壓力,教師給學生施加壓力,環環相壓。學生只好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課余時間被大量的作業、以及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填滿,在這樣的高壓之下,學生很難再擠出時間來進行課外閱讀,久而久之在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就會形成一種閱讀無用的觀念,即閱讀課外書等于浪費學習時間。這種觀念一旦產生,那所謂的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與《新課標》上的規定相差甚遠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既是當今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的一種現狀。
布魯納說:“一個看不見語文妙處及其威力的教師,就不見得會促使別人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內在的刺激力。”也就是說,不能夠正確看待并且很好的利用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的教師,就不會將其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那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又該如何利用好這一關系呢?
首先,教師要正確看待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這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在上文筆者提到一個詞——“敏感度”,說的是學生對于語文這一門學科的敏感度,而這個敏感度的培養與形成,除了靠教師的課堂教學之外,還要靠大量的課外閱讀給予加持。也就是說,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達到一定高度,那么他的知識儲備會變得更加豐富,他對于語文學習的敏感度會大大增加,同樣的,他的語文學習的反應能力勢必會也比閱讀量低的同學要敏捷得多,這是一個正比關系,也就是所謂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因此,正確看待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就尤為重要。眾所周知,獲取知識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閱讀。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凡有所學,皆成性格。”[4]由此可知,閱讀是我們積累知識、陶冶情操、重塑人格、豐富精神世界、充實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僅僅依靠課堂上的知識根本無法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更無法全面的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反應和應對能力,因此閱讀也應該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上的一項重要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清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意識到開展課外閱讀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接受的基礎知識,意識到閱讀對于語文教學的輔助功能,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在閱讀上加以引導,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教師要以身作則,加強文學作品的閱讀,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教師是只是的傳播者、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模范和榜樣,這點在中小學教育中尤為明顯。教師自身有什么樣的行為,很容易就會影響到學生,因此,教師樹立一個健康的、熱愛閱讀的形象,對于學生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帶頭作用。常言道:“要倒半桶水給學生,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苯處熤挥袕V泛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才能用更豐富的學識以及更專業的眼光去引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開闊眼界,發散思維,更好的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指導閱讀方法。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明辨是非能力也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書目其實并不適合現階段的學生閱讀,倘若沒有人從中加以引到,那么閱讀所帶來的作用很可能就會適得其反。因此中小學生的閱讀,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幫助其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并對其閱讀方法進行指導。
閱讀,尤其是名著的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才能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學生較為深刻的去理解和體會書中所包含的內容與情感。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當中,指導學生哪里需要精讀、細讀,哪里只需泛讀;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積累優美詞句、段落,和學生一起分享讀書心得等。如此,才能從各個方面去完善學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更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感,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學習能力。
綜上可知,只有正確意識到閱讀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才能夠自然而然的將閱讀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指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閱讀環境,讓學生能夠在其中切身感受到閱讀的重要和魅力,如此才能更好的將學生們的興趣引到閱讀上,從而讓學生能夠自覺閱讀,享受閱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閱讀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閱讀更好的服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