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塘尾萬里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3)
初中階段,是基本的寫作能力養成的重要時期。而“敘事能力”是基本寫作能力的重要組成。通過對“敘事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實施該寫作教學之前,筆者對本班學生進行了一個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能夠主動且熟練使用敘事方法的同學較少,對于一些寫作知識的認識也存在模棱兩可的現象。多數同學仍然延續小學時學校的套路性敘事方法,且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敘事能力提高的愿望也持模棱兩可態度,為后續的寫作教學制造了一定困難。
語言文字是為交際交流而存在的,只有在一定的應用語境當中,才有生出其價值。在交際語境當中,對象、目的、體式尤為重要,而首要的是解決“交際目的”即“寫作目的”問題。在“明確敘事目的”一課中,主要從“明確‘事’的一般性特征、從經典作品提煉敘事技法、依據寫作目的完善敘事”幾個方面進展開。
寫作目的是文章創作的核心所在,明確的寫作目的可以指引技法的運用、驗證遣詞造句的效果,亦即從結果的角度回溯過程的實施。如同制定旅游規劃一樣,你前往的目的地的距離決定你用哪種交通方式,你旅行的初衷抑或體驗慢生活、抑或購買名牌,這些都是“目的”,同樣決定你的“寫作方式”。而對于“事”來說,它的目的側重“表情達意”。情感的抒發和事理的闡明是“敘事”的靈魂。圍繞這個“靈魂”,在技法、策略上進行完善,正是“依據寫作目的完善敘事”的核心所在。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對“目的”和“主題”不甚明確;對于典型文本的技法的提煉意識缺乏;對于量表的價值沒有發揮到最大等。同樣,一些同學對于寫作目的認識較為清晰,對于因為目的不明導致的問題分析的較為明確,同時在創作過程中得到一定的糾偏,試看以下例子。
“依據寫作目的”修改思路:
(一)通過描寫榕樹的變化和奶奶的語言、神態,讓讀者感知到我對奶奶的關心和奶奶對我的愛之深。
(二)“主持人報幕”的過程可以添加更多的筆墨,這樣可以讓讀者身臨其境,充分體會“我”當時的不安、焦急心理。
“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學生作文的讀者—老師,更是深有體會。如果幾十個上百個學生的敘事,都是無側重流水賬的話,老師會非常頭疼。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敘事策略還是有待加強,尤其這種全篇角度的構思,需要思維上的導引。
寫出“波瀾”,既有選材的影響,也需要學生自己所選事件的挖掘,也需對“波瀾”這一寫作知識的理解。真實生活中,必然存在一波三折戲劇性較強的事件,對于敏感度較強的學生來說,這些事件拿來用即可。但是生活大多數還是平淡甚至在學生那里“極其無聊的幾點幾線”的存在。如果把這些平淡的事件付諸作文中,必然會貽害。如何處理比較好呢?從心理角度出發,可以視為一個較好的路徑。因為,人往往對事情的發生有所期待,但是期待往往得不到滿足,在滿足的過程中,總是充滿一些“攔路虎”——可稱其為障礙。因為人的渴望強烈,所以就需要沖破這些障礙,而沖破障礙的過程,就如翻山越嶺,障礙越多則成波峰,障礙越小則成波谷,一波三折即成。所以,這樣的文章必然包含兩條線——心理線、沖破障礙線??梢越栌谩皵⑹虑€”方式勾勒出行文脈絡,撐起文章骨架。
制作敘事曲線圖:
除了大篇幅無側重之外,另一個問題就是:對事件的過程性捕捉不到,表現為:事件的過程粗略概述,缺乏細節的支持,其次是角度匱乏,多從第一人稱泛泛而談,從經過到結論,自話自說的方式從始至終。問題的癥結就在對于敘事的認識問題,只是簡單交代起因、經過結果呢,還是“慢慢行,風景就在眼前”的敘述姿態。
從讀者角度出發,當然希望看到有側重的表達,只是簡單匯報的要求的話,概述即可。對于以練就基本寫作能力的學生來說,也是有所側重、有所剪裁的思維體現,體現了思維的選擇和精細處理過程,顯然是高階思維訓練。
“慢鏡頭”法來源于攝影藝術,在影視劇常能看到這種手法的運用。因為時間的停滯或者慢化,一些轉瞬即逝的動作、神情浮現在眼前,也能被捕捉下來被刻寫。假如缺乏這種慢的意識和技法,那么多是三言兩語的閑談、亂談。難點在于,哪些內容需要慢下來,這和第一種策略提到的“寫作目的”密切相關,如果目的模糊的話,那么內容則變成無頭蒼蠅。除此,從哪些角度進行慢寫,也需要聯想和想象的介入—對于事件的細致回溯和合理想象是基本的功夫,是保障高質量成文的關鍵。
決定寫作水平的要素有很多,通過序列化的寫作教學,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仍需在實踐中鞏固強化,仍需其他方式的補充完善,才能最終作用于學生,讓其有所獲、有所得。在練筆中尋找個人理路,在對比中完美個人思路。沒有充分的寫作,就不能了解豐富且隱秘的寫作活動,更不能確定自我創寫的路徑。但是單一的寫作活動,隔絕對優秀資源的借鑒,必然會走入“閉門造車”的胡同。所以,綜合個人創作和優作借鑒是較好的方法,尤其是后者的實施。任何技法都需要語言的表現,沒有好的語詞和謀篇,則精妙的構思也就只能一張空藍圖。所以在語詞方面,需要長期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