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霞
(河北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生態環境,成為了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僅是發展的機遇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在新媒體背景下,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重視學生身心的實際需求,使教育活動能夠充分的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媒體素養,明確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和教育教學以及課程之間的融合,成為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題。在新媒體時代下,教育工作者時刻思考如何利用新媒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學習活動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禁錮,隨時隨地便能夠展開學習,這樣的常態化使得傳統教育機制在運行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在于,學生利用新媒體所實現的學習活動應當如何正確評估與引導,怎樣將其歸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實現優化重組。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的形態和內容都隨著迅速的發展,進而增加了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之間的“鴻溝”。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對象與教育環境時刻在變化,因此,應當將新媒體充分的滲透到教育活動當中,不斷地創新以及優化教育手段與內容,使教育活動能夠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1]。
新媒體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量巨大,這樣巨大的信息量極易使大學生產生認知疲勞與學習危機。大學生喜愛新媒體的原因在于其資源豐富且信息量大,大學生盡管可以自由選擇與多彩生活,然而海量的信息同樣增加了大學生接受與處理的壓力,從而產生信息焦慮。新媒體信息井噴式的呈現對于大學生而言,其無法自發的處理與整合信息資源,長此以往會讓學生產生迷失。大學生獲取知識,需要在課堂以及實踐感知,新媒體讓其獲取知識的途徑變成了虛擬空間,因此使大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功利投機。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推動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而利用信息咨詢、選擇信息咨詢成為了時代自主化和自由化的具體表征,考慮到這一情況,為了能夠增強以及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的轉變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由教育的主導者與管理者轉變成為教育服務的角色,與此同時,相關教育工作者還應當充分地認識到,“教”只是教育的手段,而“學”才是教育活動的最終目標。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應當充分地站在學生身心發展需求與實際情況角度上出發,開展教育活動之前,應當充分地了解以及掌握學生的思想特點與成長規律,創建科學合理的教育目標,即培養學生全面的發展,選擇教育手段與教育方式的時候,應當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與個性化差異,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
在新媒體時代下,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地創新教育手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效果,營造出輕松“接地氣”的教學氛圍。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有選擇性的利用新媒體所具備的互動性、快捷性與開放性的優勢,不斷地創新教育思路,在新媒體具備高效快捷且形式多樣化的特征的基礎上,構建全新的教育效果的評價標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趣味性。例如:各大院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利用微博、微信以及QQ、互聯網絡等各個平臺參與到學校舉辦的“校園風采人物”以及“最美學生”等各種網絡投票活動中,利用新媒體技術,全方位多視角的展現校園風采,弘揚校訓精神。創建學校與學生的互動平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在新媒體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素養不足,導致兩者之間出現了客觀存在的矛盾,所以,為了應對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教師與學生應當積極地提升自身的多媒體素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提升自身應用新媒體的綜合素質,變被動為主動,將新媒體與教育活動充分地融合,充分地發揮出新媒體教育工具的積極作用。而教師與學生也應當提升自身對于新媒體信息的處理素養,對于信息與咨詢應當保持辯證態度,針對社會的熱點話題與突發事件等應當及時性且客觀性做出判斷,幫助大學生正確的解讀與剖析。
綜上所述,新媒體對于當代大學生不僅帶來了正面的影響,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不良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地認識到新媒體處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意義,積極的轉變教育理念思路,充分地利用新媒體,使其融入到教育活動中,提升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