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亞楠
(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PorUnaCabeza 是一首西班牙探戈舞曲,詞曲分別由亞法多和阿根廷歌手卡洛斯完成。這首曲子風格優而神秘。多用來表示與成功的一步之差。現代藝術形式中,對于這首曲子的運用及其廣泛,除了各類樂器的改編,還有電視電影藝術的運用。如電影《聞香識女人》《觸不可及》等。這首曲目將表演與意境融為一體,也是它成為經典作品的重要原因。
一步之遙(西班牙語:PorunaCabeza)是一首著名的西班牙語探戈歌曲,中文翻譯名為《一步之遙》,問世后被以各種樂器演奏,成為經典。詞曲分別由阿根廷歌手卡洛斯·葛戴爾和亞法多·勒佩拉創作完成,于1932 年發布。“PorunaCabeza”原為賽馬的術語,意也代表著與成功只差一步之遙,如今在歌曲中常用來表示對情人之間錯綜復雜難以割舍的惋惜。
這首曲子是典型的探戈風格曲目,曲式為ABAB,首段A 段為小提琴曲,悠揚細膩,猶如耳語。接著B 段之前出現有力的鋼琴聲,作為主段的陪襯,呈現出激情熱情的情緒,與A 段出現對比,情緒更加飽滿。接著進入到B 段,相比于A 段的悠揚,B段更加有力。最后又轉回大調,整段樂曲戛然而止,干脆利落。《PorUnaCabeza》在歌曲中常用來表示對對方的愛意以及不能在一起的惋惜。在創作這首曲目時,作者剛和女朋友分手非常痛苦,于是把他身上所有的錢都去賭了馬。本來他買的馬一馬當先,但在最后臨近終點的時刻,卻被第二匹馬反超,與第一名失之交臂。心中充滿憤懣又難以言表,于是一氣呵成寫成了《PorUnaCabeza》,代表著與成功的一步之遙。從曲子的意義來看的話,這首曲子之所以叫《一步之遙》,是因為如果伴著這首曲子跳探戈的話,永遠都與節拍差一步,更是有著“一步之遙”的意味。這首曲子將意境和表演完美融為一體,近年來,被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
在電影中這首曲子出現在中校與多娜的舞蹈中,當時中校已經失去了對生活的渴望,打算在揮霍完自己的財產后,就了解自己的生命,此時,他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而在那時,查理也在學校里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一向懦弱的他不知如何反抗,他離下定決心與惡人爭斗,也只有“一步之遙。”此時,兩個人都面臨這人生的關鍵抉擇,曲子的出現恰到好處。
在這一段舞蹈中,最大的亮點在于二人的配合。一般來說,在一段舞蹈表演時,舞蹈演員最先向觀眾傳達的是形態,其次是眼神的交流。雖然帕西諾中校是盲人,但從他的表演中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情感。來自英國的姑娘多娜從未跳過探戈,在面對中校的邀請時,顯得有些拘謹,總是緊跟著中校的腳步,表情也不太自然,但在鋼琴伴奏響起后她逐漸開始進入佳境,慢慢融入到舞曲中,開始與中校進行著配合,與中校的配合也更加默契,眼神中,更是充滿著對中校的愛慕和欣賞。最后,兩個人在近乎完美的舞蹈中結束。二人的情緒在這一段簡短的舞蹈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將這一段古典樂運用到了極致的效果,面對面的兩個人帶著各自的心事,在樂曲的配合下,翩翩起舞,使得音樂與畫面極為融合,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景交融。優雅的探戈舞曲配合著迷人的場景,中校主動向美麗的英國女士發出邀請,多娜試探著伸出雙手,從一開始的拘束到后來的盡情歌舞,兩個人從陌生到默契,從疏遠到親近,此場景,與舞曲中的情緒幾乎一致。進與退,彼此接近了,馬上就能夠觸及,卻又在下一秒覺得遙不可及,如此循環往復,永遠只差一步,與主題完整貼和。
《觸不可及》是趙寶剛導演的一部關于民國的青春與愛情電影。在不同的年代中有著相同的心情。孫紅雷和桂綸鎂以完美的搭配和古典樂的形式,用交融的跳舞將彼此心意交付,大膽直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也是一次大膽的探索,優雅美艷的舞蹈讓這愛情如夢如幻。《Porunacabeza》的運用讓影片《觸不可及》充滿了紅酒一樣的氣質讓人迷醉,本應沉重肅穆的場景,瞬時間有了優雅神秘的氛圍,傅經年和寧待以戰火為背景,翩翩起舞,將自己的思念,痛苦,愛意統統融合進舞蹈里,一切,盡在無言中。影片以悲劇結尾,寧待犧牲,此時,《Porunacabeza》再度響起,這時的舞曲再次有了不一樣的意味。他閉上眼、伸出手,想象懷中摟著至親的愛人,一個人在那里旋轉,回憶蜂擁而至,再次帶他回到那個令他永生難忘的場景。
單從電影的名字來看,《Porunacabeza》就已經與電影形成了某種微妙的聯系。“愛不可及,幾步之遙”是它的點睛之筆。戰火紛飛的年代,面對國家仇恨,哪怕相愛的人就站在彼此身邊,也猶如隔了一條不可逾越的橫溝,近在咫尺卻無法觸及。該片中,這首曲子共出現了四次,每一次的出現每一段的舞蹈都是感情的爆發,是對現實的態度。雖然沒有處在那時的背景下,沒有親自體會到戰亂年代的生活,但是卻從這短短的幾段舞蹈中,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和偉大的家國情懷,這正是音樂的魅力。
《辛德勒的名單》中《PorUnaCabeza》的運用與《觸不可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著相似的戰爭背景,和相似的人物情緒。但是后者要更加的富有激情,從最開始的幾聲鋼琴聲便可體會到。會有刻骨銘心的深切體驗。黑白色的大膽拍攝模式,賦予了這首古典音樂更多的發揮空間,一些細小的場景如血腥畫面的視覺沖擊,夾雜著古典音樂的陣陣哀傷,讓人對二戰納粹的暴行和猶太集中營殘酷的遭遇感到憤怒與悲哀。但在憤怒與悲哀之余,卻又被《PorUnaCabeza》緩緩旋律所感染。在影片中,導演將最真實的一幕展現給了觀眾,沒有刻意美化,每個人都是正常的人,善良,邪惡,惻隱等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中,辛德勒是個有血有肉的角色。他既是被猶太民族永載史冊的“義人”,也是唯利是圖的商人。沒有完美的人,有的只是因為戰爭而無家可歸,求得生存的人。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出現了更多的傳播方式。其中。以電影電視最為迅速快捷。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使得音樂有了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因此,音樂的發展隨之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特點,其中古典音樂也表現出了多樣化的運用。當前,在電影制作過程中,很多導演都充分利用音樂以情感人的特征,將音樂與電影畫面相結合,來襯托電影的感情,突出中心,增強電影的表現感染力。例如,電影《唐人街探案中》中,有一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情節,唐仁一行人在美國街頭逃離對手追捕時,響起了《今夜無人入睡》的曲子。整部電影為喜劇風格,喜劇感的畫面與這首《今夜無人入睡》結合,令與原本混亂不堪的場景盡顯喜劇詼諧,增添了電影的喜劇風格。同樣,來自著名電影《鋼琴家》的片段。這部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古典樂選段,總共有三個古典樂選段,分別是升c 小調夜曲,g 小調第一敘事曲和降E 大調華麗大波蘭舞曲。每一次的出現都與鋼琴家的情緒以及電影的情節完美貼合。形成了非常好的畫面對應,使意境的完美結合,成為電影發展史上較為經典的段落。
音樂是一種主觀形式的藝術,在很多電影中,多被用作襯托,把電影劇情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會極大程度的刺激到觀眾的感官系統使其更加深入作品中,最大程度的發揮電影的效果。例如,在顧約瑟夫盧本導演的電影《與敵共眠》中,講述了年輕的少婦勞拉無法忍受丈夫長期的占有欲,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決定以假死來逃離丈夫的控制。當她逃離到了愛荷華州后,本以為可以開始新生活,卻不料,被丈夫發現了她假死的破綻,兩人展開了對抗,最終將丈夫擊斃的故事。這部電影以“反抗”為定義,展示了勞拉不甘受人控制,勇敢逃離現實的魔爪,渴望獲得真愛的一個生動感人的銀幕形象。在這片電影中,出現的古典樂選段為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交響樂段與和電影情節相得益彰,很好的融入到電影情節的發展中去,將觀眾直接帶入到影片中的場景當中去,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視覺與聽覺同時產生共鳴。同樣,在顧長衛導演的電影《立春》中,也有非常深入人心的選段。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音樂老師王彩彩不安于現狀,勇敢追求夢想的故事。在電影中,運用了《暮春》這首藝術歌曲,顧名思義,與主人公完美融合。其中有一句歌詞是“可憐的心啊,別害怕!”這首歌真實反映出了王彩玲的性格,哪怕前方充滿荊棘,也堅持著不放棄,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那份熱情,對未來的向往和對夢想的追求。古典音樂的運用,使得電影的情緒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時而虛幻、時而真切,使影片不再僅僅是畫面,而是真實情緒的表達,是來自生活的總結。
情緒,是一種主觀的存在,面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這種主觀的情緒,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在觀看一部電影時,有的人看到的是積極,而有的人看到的卻是消極,這皆源自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生活閱歷。古典音樂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具有的獨特魅力,對于流行樂來說,調式曲式簡單易懂,因此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而古典樂,是以更純粹的形式來傳遞情緒,雖然其不易理解,表面的聽感刺激程度也不亞于流行樂,但其內涵卻現代流行音樂無法超越的,它最能直達人心,并難以忘卻。因此,更加能夠深入人心。從其發展歷史來說,古典音樂興起于中世紀時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嚴謹肅穆是主流審美。因此,和聲、配器、對位、曲式要求嚴格,形成了古典音樂獨特的存在方式。也正因為如此,古典樂對情緒的把握極其精準。古典音樂在電影中雖然只是配樂功能,卻在電影藝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電影中古典音樂的最終形態就是融入觀眾的情緒中,達到內心深處的共鳴。
綜合全文,無論是經典樂曲《PorUnaCabeza》,還是其他著名的古典音樂,它們經過作曲者與演奏者的靈活使用,成功融入到電影的劇情和情感起伏中,帶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古典音樂之所以被廣泛應用于電影創作,是因為古典音樂帶來的虛實空間享受,對電影藝術文化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讓電影增添了更細膩的情感與活潑的色彩,帶給觀眾及聽眾更深刻的心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