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猛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筆者是一名聲樂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對美聲的熱愛有些牽強,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有一部分學生因為沒有真正領悟美聲唱法的內涵而不喜歡美聲唱法。認為美聲唱法有些假作,跟自己的生活距離較大,平時寧愿聽流行歌曲也不愿意聽歌劇。調查結果顯示,喜歡欣賞美聲歌曲與西洋歌劇的人群范圍很小,喜歡聽中國民歌為部分年齡偏大的人群,而大部分人則喜歡聽歐美流行金曲與百老匯音樂劇。調查還發現,大多數學生學習的外語語種是英語,而古典美聲唱法的歌唱材料大多為意大利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除了發音之外,筆者還覺得與之相應的文化知識結構方面產生了一些困難。
《聲入人心》是由湖南衛視制作的原創形態聲樂演唱節目,節目由舞臺公演和真人秀兩部分組成,由三位出品人對36 位演唱成員陪伴成長,最終選出6 名演唱者成功成為首席,深受廣大青年喜愛的阿云嘎、鄭云龍屬于音樂劇演員,他們的演唱汲取了美聲唱法的圓潤、豐滿和通俗唱法的自然化、生活化的個性色彩和表演風格,形成了音樂劇獨特的演唱特征。也就是說音樂劇的演唱是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結合體。讓學生欣賞一下這樣的節目,也會有所收獲,對專業演唱產生興趣。
“音樂劇作為20 世紀的一種文化現象,早已經從其早期那種膚淺、庸俗的文化快餐窠臼中跳脫出來,承載著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在最本真的意義上實現了寓教于樂?!彪S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欣賞情趣的不斷變化,我們的聲樂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也應該相應的做些調整,順勢把學生喜愛的音樂劇作為教學材料引進我們的教學課堂。出于音樂劇與歌劇無法割舍的關系考量,音樂劇的唱法有著對美聲唱法支持的大量的參考和借鑒,音樂劇唱法的發聲技巧練習,基本都以美聲唱法為基礎。在教學中,通過美聲與通俗、民族等唱法的區別,增強對美聲科學唱法的領悟:正因為歌劇與音樂劇這種無法割舍的聯系。所以,在音樂劇演唱上,也有這對美聲唱法大量的參考與借鑒。音樂劇唱法的聲音概念和一些發聲技巧練習,基本上都以美聲唱法為基礎。因為,音樂劇唱法用美聲的練聲方法打基礎,可謂是收獲多多。1.可以獲得較好的氣息支持,使聲音豐滿有力度。2.能適當提高共鳴位置和各共鳴腔體的協調,保持聲音的穩定和聲區的連貫統一。3.口腔基本保持豎且圓的狀態,可以使腔體充分打開,以免咬字破壞聲音的連貫性,吐字、發音過扁、過窄等問題。4.增加胸腹部肌群和咽喉部肌群的力量和彈性,增強呼吸肌群對氣息和聲音的控制能力。5.能更好的保護聲帶。
那么怎么才能引導學生喜愛美聲唱法呢?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這句話揭示了學習最本質的動力是人們對事物知識的渴求發生興趣。莎拉布萊曼的演唱使過去只聽通俗流行歌曲的聽眾開始關注美聲唱法,她演唱的歌曲聽起來奔放、豪邁、洋氣大方。音樂劇中女高音的演唱既有著西洋美聲唱法的高貴典雅,又有通俗唱法的奔放自由、無拘無束、落落大方。莎拉布萊曼將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完美結合,既有科學的一面,又有可借鑒的現實意義。從而觸動了演唱者及聽眾對美聲歌曲的聽覺興趣。因此,無論是從學習聲樂還是欣賞聲樂的角度,作為聲樂教師都應該把握住具體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欣賞、分析歌唱家是如何把握歌唱技巧的,欣賞莎拉布萊曼是如何運用美聲唱法的頭聲演唱而輕松找到空曠、柔美、柔中帶剛的音色特點的。
大多數聲樂教師堅持認為,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發展,西洋美聲唱法是最科學的,比較符合人的生理特點,適合嗓音機能的深層挖掘,應該堅決地繼承和發展,想方設法使其洋為中用。讓學生多接觸欣賞藝術歌曲,尤其是中國的藝術歌曲是個有效的辦法。
藝術歌曲是音樂史上一種特定的音樂體裁,是一種不同于民歌的歌曲,它是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從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了解到,藝術歌曲的發展離不開聲樂藝術的演變和不斷地“美聲”追求。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在西方音樂史上,舒伯特在藝術歌曲創作方面具有奠基性和經典型地位,創作了大量如《野玫瑰》《鱒魚》《春思》《魔王》等作品廣為傳唱。
藝術歌曲在我國一向被認為是嚴肅音樂(高雅音樂),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我國樂坊產生了不少的藝術歌曲,它們又是全國各大院校培養音樂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其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批作品尤為優秀,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和較高的藝術水準。而到了八十年代的詩化程度、音樂的藝術風格和技巧的運用都有了更明顯的提高和突破。藝術歌曲成了流動的詩篇,旋律充滿了詩的韻味和美感,光未然的長詩《黃河吟》使冼星海創作出震撼人心的《黃河大合唱》;傳唱了千百年的《陽關三疊》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蘊含的難舍之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微風吹動了我頭發,教我如何不想他?!备枨ㄟ^對春、夏、秋、冬各種自然景物賦予詩情畫意的描寫,表現了對純真愛情的歌頌,使劉半農的韻節諧美的原詩,更增添了光彩。因此,藝術歌曲的演唱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演唱技巧與藝術修養。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藝術歌曲空前繁榮,新時期的作曲家鄭秋爽、施光南、尚德義、谷建芬等創作的《我愛你中國》《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我像雪花天上來》等藝術歌曲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這些歌曲之所以具有高品位,完全不同于原始民歌,就是因為它們都在追求美聲唱法。